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2015-10-21许静
许静
【摘要】 为促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中,笔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分别是以新兴产业、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创新,扩大市场,保障投资以及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期为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贡献。
【关键词】 辽宁 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对策
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围绕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进行。为此,政府应在如下几个方向进行规划和政策建设:以新兴产业、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创新;扩大市场;保障投资;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一、将新兴产业、服务业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1、發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辽宁GDP已过2万亿,进入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决定辽宁未来的产业层次、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辽宁曾经错过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不能错过这次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对象;二是要建立长期的领导、执行和监督机构和机制;三是要完善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创新等各项政策。
2、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
服务业仍然是辽宁产业中一大短板,目前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最高,但增加值却较低,效率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辽宁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远远满足不了辽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因此,一是要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专业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科技中介、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工程评估、法律服务等行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三是不应忽视生活性服务业,特别要加强支持中小型、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没有众多小型企业的繁荣,不能真正激发服务业的活力。
3、发展轻工业,优化轻重工业结构
辽宁轻工业太薄弱。当前,这一局面出现改观,辽宁轻工业在全国的比重正在上升。但这主要源自于农产品加工业,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不升反降,如化学纤维制造业。因此要优化轻重工业结构,一是注重调减高耗能、高污染、投入产出低的重工业企业,增加围绕辽宁原材料工业优势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企业。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很大。三是注意保护和扶持具有辽宁传统优势的地方轻工业。例如纺织服装产业,要从生产经营型向品牌联营型转变,加速改造和提升服装产业。四是围绕石化工业发展下游的精细化工产品,打造出“油头、化身、轻纺尾”的石化工业新格局。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辽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30%多的份额,且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经有限,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但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下降,且就业结构变化趋于平稳,出现“僵化”现象。劳动力不断从低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不能让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因此必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扩大规模化经营程度。这有利于采用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农业产出,也可以让更适合从事其他行业的人转移出来。二是支持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从信贷、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同时鼓励农业领域的创业行为,培育富有合作精神的农业企业家。
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劳动力本身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适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需要,也是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提升劳动力素质。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要注意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二是在应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农民多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3、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可以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快保障性住房等方式,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来延缓人口红利的递减过程。
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辽宁重工业比重远远偏离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且重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辽宁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将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逐步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创造上来。
1、加大科技投入,攻克关键技术
目前,国际上创新型国家R&D经费占GDP的比重均值都在2.5%左右。2014年辽宁该比重仅为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能实现辽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2.0%目标。因此,一是必须把加大科技投入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辽宁发展规划,使辽宁研发投入(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不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容易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点领域,通过政府科技立项,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2、提高大学教育科研实力,促进产学研合作
辽宁高校整体实力与北京、上海、浙江等第一集团尚有不小的差距。为此,一是要根据辽宁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辽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超前部署一批面向未来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形成科技储备和后续发展能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类创新载体,引导和支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3、加强创新制度建设
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和良好的司法体系是自主创新最重要的制度保障。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进步将由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模仿向主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转变。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更有利于技术模仿型的技术进步,但对鼓励全社会的自主创新而言,产权保护不力将导致知识创新能力的下降,影响经济增长的后劲。
四、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有较快的资本积累。1990年代,辽宁正是由于投资不足,才拉开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廣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快速发展时,辽宁耽搁了;在辽宁刚刚进入跨越发展、进行赶超时,经济危机发生了。辽宁要变危为机,必须在投资上做出更大努力。
第一,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水利工程等建设。在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也纷纷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在产能已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投资基建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通过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的经济上升周期作准备。当然,不能单依靠政府投资,而是通过规划和引导,把民间资金引到实体经济和有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在农业区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原来市区部分产业的转移,从而为市区腾出更多空间发展更高级的产业,从而形成更合理的梯次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
五、开拓市场,扩大需求
需求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动力。但辽宁的出口是个短板,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有限。辽宁的产业大多是传统产业,长期形成的销售思维和销售模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环境下的市场开拓。
1、鼓励出口,拓展海外市场
出口,特别是对欧、美、日等高端市场的出口,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写设计各个产业、各种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国标体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成为标准联盟的成员。支持省内企业申请相关国际认证,以加入国际产业体系。二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档次。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必须培育世界级的企业,打造国际名牌产品,才能开拓国际市场。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外大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
2、创新商业模式,开拓市场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的需求。随着制造业越来越向个性化、柔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局限于传统的卖产品模式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资本品方面的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六、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一步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极大改变,并且会继续改变传统的制造模式、管理模式和销售模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不可能离开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产业效率的必由途径。
1、建设以服务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为特征的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
围绕装备制造、冶金、石化、船舶、汽车、物流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着力提高信息应用水平,提升关键装备、仪器、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
2、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要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两化融合作为技改专项资金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在中小企业专项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和项目支持,以及中小企业共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把工业行业信息化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和市场化作为电子发展基金中重要的支持内容。省政府也要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相应的专项扶持政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混合所有制下创新网络与产业升级研究,项目编号:W2015299;沈阳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动态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RWQN-140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开放式创新网络视角下辽宁省新能源产业技术能力提升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4BJY031。)
【参考文献】
[1] 陈学军、黄庆波:对外贸易与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社会科学辑刊,2006(6).
[2] 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7).
(责任编辑: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