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虚无主义
2015-10-21刘长棋
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极具虚无主义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经典概括是主人公桑提亞哥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同时也是这种精神成了大众心中伟岸精神的范本,引起了文学界对其的不断探究。本文就虚无主义为主要视角来重新解读这篇名传中外的小说。通过结合文本,解析《老人与海》中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苦难意识、死亡意识和荒诞意识三个层面。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虚无主义
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享有美利坚民族精神丰碑的美称,1954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笔锋一向是以“文坛硬汉”著称。他的作品往往有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为了争取民主的平等自由步入了欧洲的战场,战乱使海明威的身心严重受摧残,炮弹的爆破声无时无刻在他耳边回荡,随后的他无法平静地入睡。此后的他对与战后的和平幸福生活,再也看不到希望,他憎恨战争,诅咒战争,悲观的情绪从此影响着他的作品,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处处可见他对社会,人生,世界的彷徨和迷茫,作为一代“迷惘”大家,在文学史上他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晚年的他倍受病痛的折磨,无法再创作出惊人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于是他开枪自杀,解脱了自己,这是让人们觉得惋惜的,可是或许这也是他“硬汉”式的追求吧。他宁愿自我毁灭,也不要被病魔打败,失去自我的价值。
小说《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也正如海明威一样有着不可侵犯的硬汉精神,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这一人物形象之上。但是同时背后又伴随着痛苦,失落,焦虑,不安等情绪。贫穷而不走运的桑提哥亚的命运是悲哀的。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打不败的失败者。”老渔夫多天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快要饿死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坚持到了第八十五天时,出现了一条大马林鱼,他用尽一切办法坚持与马林鱼搏斗,在杀死马林鱼后,最终又与鲨鱼抗争。尽管他最后是以失败告终。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与毅力永存在人们心中。他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感动着读者。不过这仅仅是文本表层的意思,在更近一步的了解后,我们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折射出的可能是另一个层面的人类生活。老人在一次次的付出无限的努力之后仍然失败,他不断地在坚定信念下,与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做一场无法取胜的斗争。即使累得精疲力尽,最终仍是什么都抓不住,乐观的背面,总是一场虚无。因此这篇小说的硬汉精神认知与虚无主义视角是密不可分的。
二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是一种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虚无主义认为生命的存在是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客观意义的。除了人类的感官感知的存在者存在外,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的。科学和传统哲学体系与虚无主义是相悖的。于19世纪末,西方的著名哲学家尼采在作品中总结了对消解上帝的时代思潮,基督教因为偏离了现实生活,注重假设的死后生活,所以被他视为虚无的宗教。曾经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存在者的意义和价值由超感性世界规定,如今超感性世界已然没有了生命力。如海德格尔口中的那样,上帝死了后,理性也死了。旧文化的体系已经不复存在,新文化体系的曙光也不曾出现。失去了上帝的号召,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为所欲为。在没有理性的制约下,所有疯狂的行为都不约而至,世界末日似乎快要狂风暴雨般袭来。恐慌、痛苦、绝望弥漫着20世纪的西方社会。虚无主义意味着传统价值的崩溃。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迷茫地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三 苦难意识与虚无主义
一定的思想通常是和一定的艺术手法联系在一起。浓重的虚无主义因素存在着海明威的创作思想中,因此海明威的作品主题最为显著的就是虚空。但海明威的虚空并不是放弃,妥协。而是尽管在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虚无而没有意义时,人们依然会再去寻找新的心灵慰藉,绝不屈服于现实的残酷。就像在《老人与海》中,虚无主义在苦难意识方面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小说里既有现实生活给予的苦难,也有为追寻难以实现的梦想而导致的苦难。首先桑提亚哥为我们呈现了十分艰难的生存环境,他常年在哈瓦那海域捕鱼。他的妻子离他而去,只留下一张照片,这是唯一的遗物,这本该是被拿来时刻怀恋的,可他却没有。他觉得人既然已经逝去,又何须再徒添凄凉。本来有一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为伴的,孩子特别地爱他,尊重他,在他出去打鱼空手而归时,孩子十分心疼他,可是命运总是会使尽所有的手段捉弄他。在他一次次地打不到鱼后,曼诺林的父母嫌弃老渔夫的背运而让孩子离开了他。于是他又再次只能和孤独相伴。孩子离开他去打鱼,竟然在三天后就有了收获。这无疑又是命运对老渔夫的一种嘲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他得继续与命运抗争。虽然海上捕鱼的历程消瘦了他的面容,添上了腮帮上的斑,留下了满手深深浅浅的疤痕。但这是他为了反抗生活给予他无止无尽折磨的见证。在为了生存而于大自然抗争中,一张桌子,一张床,一张椅子和些许捕鱼工具已是他的全部。然而正是这样自身条件的匮乏促进了虚无主义的彰显。其次就是桑提哥亚因欲望而导致的苦难,在八十四天的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的出现激起了他欲望的追逐,捕获一条大鱼成了他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是对其他的老渔夫因他的背运而嘲笑他的摆脱。但是最后他用尽了所有的努力也还是失败。苦难使奋斗变成了虚无的斗争。
四 死亡意识与虚无主义
佛家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能见到的和见不到的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正如萨特认为的那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世界,时间,生命都是虚无的,只有存在是仅有的真实。人生从来都是一个未知数,人所面临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虚无。所以注定死亡是存在的唯一归属。因此死亡与虚无是息息相关的,死亡是挣脱虚无的途径,也是最大的虚无。《老人与海》这篇叙事小说蕴含的深层哲理有生与死,拯救和希望,追求和艺术的并行。大马林鱼被海明威赋予了死亡意识,通过给鱼的“表白”:“鱼,我非常爱你,非常尊重你。”海明威觉得马林鱼是庞大且漂亮的。他愿意给它所有的爱,于是他赋予马林鱼与老渔夫的搏斗机会,可是马林鱼却逃不开死亡的命运。这里,我们看出了海明威的死亡意识,他认为任何美好或者不美好的事物都会走上死亡的道路,只是唯有经过一番的抗争和努力过后的死亡才能迸发出灿烂夺目的火光,因此死亡才会变得有意义。他这种对死亡的态度正是尼采“超人”的别样体现,也是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具体表现。
饱受疼痛和饥饿的桑提哥亚,在大海上几日几夜的斗争。结束了大马林鱼的生命,虽然对作者而言,大马鱼的死亡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可是他同时也认为那是一种美丽的死亡。他在平静之中又掺杂了些许忧郁情绪。曾经与老渔夫进行殊死捕斗的大马林鱼如今不过是一副长长的脊骨,别人眼中等待着潮水来冲退的垃圾。尽管海明威一直能淡定自若地看待死亡,但是忧郁却一直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这和他地生活经历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时代所影响的。在战争的环境里,他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和传统意识,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失落与迷茫中。于是他们认为生与死不过是梦一场,生不过是垂死之际挣扎的意义,虚无是死的重要体现,死又是虚无的解脱手段。
五 虚无主义与荒诞意识
在宗教学,神学和文化学互相渗透的时代,荒诞具有复杂广泛的特征,極其不具真实。然而荒诞意识的产生前提是对生存目的的探究追问,在自我追问下得不出肯定答案又不能做出否定性的结论而采取的悬搁态度。当人们最后得到的结论完全是否定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绝望而非荒诞,因为真正具有荒诞感的人是游离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被这两种或许都不存在的可能性痛苦的折磨着。无法采取具体的行动来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奈斯库认为,荒诞是缺乏意义的表现,人与自己的宗教根基隔绝后,就会手足无措,他的所有行为都会显得毫无意义,且荒诞且无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带给海明威人生的荒诞感以及痛苦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在《老人与海》中,古老而又常新的人与命运的分离被叙写得十分生动。老人在濒临绝望之际等来了好运。撞到难得一见的大马林鱼,在激烈的苦战之后,制服并擒获了巨鱼。正在这令人兴奋的时刻,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马林鱼的血腥引来一群鲨鱼。再次把桑提哥亚推入危险的境地。在它们的轮番掠夺下,原本巨大的马林鱼仅仅剩下骨架。老渔夫只能徒劳无功地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只能去梦里寻求安慰,这样的故事结局是让人哀痛的。这是生命反复无常的本质,是不幸的人生。人与生命的斗争显得多么的荒诞与虚无。同时《老人与海》的写作形式也反映出人与世界分离的荒诞感。大海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活动场所,老人一直在海上自言自语,大海始终不给予他任何回答,从来都是无动于衷,这是不应该的,于是人与世界的交流是不成功的,这也是人与世界分离的表现,老人从来都是孤独的,在拼搏中他呼喊过小孩,可是小孩早已被命运带离了他的身边。他和鸟说过话,却也不曾得到过回应。海域的一切就是他的所有,可是他却成不了他们的一切,无法拥有他们。此时的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他一个人,也仿佛他不属于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也从来没有存在过。桑提哥亚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那个时代,大众的孤独,失去上帝庇佑的他们无所依靠,独自挣扎彷徨,在孤独中爆发,也在孤独中灭亡。然后,在物质文明的追寻下走进了荒诞的世界,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紧迫感和与命运抗争无望的挫败感。
苦难、死亡、荒诞与虚无是对《老人与海》的深层解读,这几个画面呈现了海明威对人生认识的图景。海明威这位伟大作家在《老人与海》的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桑提哥亚最终的失败,折射出了20世纪人类生存的艰难和命运窘迫。自然的不可挑战的灾害,无情的战争的迫害,让那个时代的人们找不到把握命运,和求得生存的安全感。所以倍感孤独与无助,苍凉的生活让他们看不到前行的道路。但是他们却不能放弃对命运的抗争,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得不断地拼搏。但失败却是已然注定的,这种失败来自于环境的不可抗拒,和恶势力的强大。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刚强、无畏、倔强、自信的老人形象。他勇于挑战一切的不可能,有对自我的挑战,与自然的挑战,与时间和生命的挑战。同时文中赋予了大鲨鱼的是恶人的象征。把老渔夫和大鲨鱼这类恶势力的斗争,视为对命运的反抗,充分展现了“硬汉”的形象。尽管到故事的最后还是一场虚无,还是被打败。但恰好也是这种失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从而使这种虚无主义思想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海明威的作品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孤独、悲伤和挣扎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价值。在苦难、死亡和荒诞中,探索挑战虚无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静媛:《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虚无思想》,《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年第9期。
[2] 杨李:《论海明威作品中死亡意识的美学内涵》,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 董菊霞:《探究〈老人与海〉中虚无主义色彩的运用》,《作家》(下半月),2013年第14期。
(刘长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