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及高中学法的探讨
2015-10-21罗丽娜
罗丽娜
【摘 要】分析高中化学新版教材的特点,阐述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和学习策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方法上的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教材分析 衔接教学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69-03
全国各省区都已进行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有的已发展到稳步前进的阶段,有的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广西于2012年秋季才开始使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进入新课改行列。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初高中人教版化学新教材虽有联系,但很少,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性,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在课程改革之初,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探讨显得尤其重要。高中的化学教师并没有完全熟知初中的化学教材,刚上高一的学生往往也难以适应高中的化学教学。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重在分析教学衔接,简单介绍一些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一、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共计 8 册。必修部分由《化学1》和《化学2》组成,选修部分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部分组成。
新教材的章节内容安排更趋合理性。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方法为后面的各个章节打好化学实验基础。然后,再提出物质的量和摩尔等知识,为后面的计算提供更方便的方法。《化学1》第1章第1节就提到了化学实验,这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2节提到了摩尔,这不管是在新教材还是在旧教材中都是一个重难点,因此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观,然后建立物质分类的认识框架,学习运用各类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关系来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酸碱盐提出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
《化学2》旧教材先讲元素周期律,再讲元素周期表,而新教材先通过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原子结构,再去了解元素周期律。这样的安排更有衔接性,更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化学2》第1章的最后一节特意介绍了化学键。因此为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与过度作用,紧密性更强。
必修《化学1》和《化学2》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但知识都很浅显,更加强调和突出基础性,所以学科体系的构建从基础出发,突出基础知识的作用。选修模块内容的安排则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如《化学与生活》以介绍化学与营养、健康、材料、環保等方面的知识为主,突出化学知识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而《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则是为对化学原理有较高兴趣的学生设计。这两部分和旧教材在内容和知识上都具有很好的衔接,更加注重化学理论的学习,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为学生参加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基础》则介于以上两类教科书之间,比较系统地介绍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将化学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相融合。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成了教育部门和教师关注的热点。高中化学是在初三化学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高一年级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刚从初中上高中,很难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觉得化学难学,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必须做好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一)注重教材相关知识的有效衔接
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所不同,内容跨度大,甚至对相关知识的要求和掌握的程度不同,教材的教学内容不衔接。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差异,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若初中出现过,则可以作为新课的引入,这样不会让学生感觉突然和陌生,很好地将初高中相关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高中则要求从特征变化上升到本质原因等多角度进行学习。首先复习初中“得失氧”概念,从习题引出更广泛更科学的“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晋升到本质原因“电子转移”观点。其次是相关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最后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能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去解决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的问题。在原电池和电解池方面同样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而且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从初中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出发逐步上升到化合价升降观点,至电子转移观点,引导学生由形象过度到抽象,有了这些认识过程学生才会比较容易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教材中的实验和高中比起来较为简单。因此,高中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极为重要,尤其是探究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本质的分析,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能更加有效地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现象。例如,讲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时,可以通过边讲边演示实验的方式来解释实验的反应现象与过程。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来专心听课,又能让学生认真观察反应现象。
(三)合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中有些化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也比较抽象。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合适、方便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像我们学校仪器设备落后,实验药品不全,很多时候只能对照课本“纸上谈兵”。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笔者从网上下载或制作一些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但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老师不能完全用动画和课件来代替自己的讲解。多媒体上的文字较多,学生因忙于抄笔记,会导致不注意听老师分析,分不清楚重难点,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四)关注学生心理的转变和衔接
学生刚上高一,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管理制度还有新老师的新教法,难免产生不适应感。再加上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现象,内容的难度突然加大和增多,许多学生会调节不过来。所以说高一的适应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回避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正视、关注、容纳这些问题的勇气,更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去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走过这段崎岖的心路。
三、高中化学学习策略
高一化学知识体系较为复杂,知识点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很容易遗忘,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很难学好高一化学知识的。因此,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要重点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反应规律指导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方程式不仅多,而且杂乱,学生很容易将化学方程式弄乱。因此,学生应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规律。书写规则有:第一,以强制弱的规律为指导。在非氧化还原反应中,主要遵循强电解质制弱电解质(有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第二,以氧化还原规律为指导。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主要以金属(还原性)活泼顺序、非金属(氧化性)活泼顺序为依据,强氧化(还原)剂制取弱氧化(还原)剂。第三,以断键成键规律为指导。有机反应断键成键非常清晰、有规律,借助该规律可以很好地理解记忆方程式。
(二)掌握從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并没有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种分散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很难凑效。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高中元素化合物一般通过学习典型代表物来展开,通过掌握它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认识和理解同类化学物质的性质。这样做可以过渡到“一族”或“一类”物质的学习。拿卤族元素为例,学生可以先通过对氯元素的学习,掌握它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而对整个卤族元素进行学习。因为它们最外层都有七个电子,都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抓住它们的相似性,并懂得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弄清楚它们化学性质的强弱顺序。掌握它们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后,再去总结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特殊性。这样循序渐进,就可有效地促进学习,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各种线索建构知识网络
新课标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就必须有清晰的思路,能自己构建健全的知识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能沿着网络结构寻找解决方法。要想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觉得,学生首先要打好基础,遵循“点、线、面”的顺序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要从一个知识点引出一条知识主线再把有关联的主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面。以元素化合价为线索,形成物质衍变知识体系。下面将通过展示钠的知识体系图,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方法。
(四)结合实验学习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没有专门的实验课堂,是以课堂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为主。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学习化学知识。在观察实验时,学生要善于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微妙变化,认清实验的变化过程与变化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高一学生要善于总结实验,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懂得这些以后,学生就较能容(下转第73页)(上接第70页)易掌握反应原理并能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初高中化学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分析教材,掌握初高中化学教材编排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它们的亮点。这样就能有利于教师在教材和教学上更加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内容衔接。教师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初高中化学新教材和教学的衔接,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研部门和教师应该做好教材有效衔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初高中的教师要不断地交流教学经验。
第三,高中教师要善于钻研初中教材,将新问题与学生熟知的原有知识建立起必要的联系,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强化和巩固新知识。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济坤.浅谈初高中化学学科教与学的衔接[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3]王小玲.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J].亲课程,2010(03)
[4]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