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纲,以品为目”,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15-10-21王昕祯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策略

王昕祯

摘 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要以朗读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学习文本奠定探究基础。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的学习目标、书目都作了明确规定: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在前两个学段诗、词、文(选句)的学习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内容——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五年级下学期的《杨氏之子》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内容浅显易懂;《景阳冈》《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从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节选的,文章是用古白话写成的,文中武松、孙悟空、王熙凤等人物学生都比较熟悉,文本较易理解。但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则是纯粹的文言文,从读到理解难度都提高了一个层次,学生在领会文章揭示的主题思想方面难度都提高了很多。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不耐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就会不解自通的。”反复朗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读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要以朗读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学习文本奠定探究基础。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加强泛读——利用书下注释、课后“资料袋”等资料采用跳读、猜读的方法将文章读通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辅以同桌读、小组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强化初读。

做好评读——六年级入选的三篇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初读环节后班里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大致讲出故事内容,这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三篇文章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在读词断句方面对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除了要做适当讲解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停顿断句,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再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最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读,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指导悟读——叶圣陶: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便会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心灵和深邃的思想。

强化朗读——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相关图片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伯牙绝弦》一课,在讲到高山流水遇知音时,教师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配乐带学生走入伯牙、子期相遇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对伟大友情的理解。

熟读成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而熟读成诵,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为了方便学生记诵,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采取镂空词语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六年级入选的三篇古文字数不多且对仗工整,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对这种朗朗上口的表达方式产生兴趣,熟读成诵,长此以往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对自己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雅化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的目的。(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

参考文献:

[1]庄丰石.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4-19.

[2][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M].湖南:岳麓书社,1989.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