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教材“活化”孩子的思维

2015-10-21王雪芳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例题活化数学教师

王雪芳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那么,如何灵活处理数学教材呢?下面结合本学期“睿智课堂”老师们展示的数学课来谈几点教材处理方法。

一、吃透教材,使教材知识更具系统性

数学教材是字、符、图、表组成的意义符号系统,是由众多专家协作,经过反复思考而编写的数学学习资料,对数学教材内容处理以及表现数学本质方面往往有他们独到的想法,他们的数学及其教学功底通常要远高于普通的数学教师,他们对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整体结构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把握通常要远强于一般的数学教师,他们在编写数学教材上下的工夫也远多于执教的数学教师。

从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分析,数学教材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教学目标,遵循相应的数学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数学理论知识系统,它不仅提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资源,而且提供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路径。因此,研究数学教材和理解数学教材,是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吃透”数学教材应是数学教师一项必修的基本功。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把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弄得清清楚楚,不能透彻了解表层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深层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有效揣摩相应章节的数学教材为什么要那样去写,每一段话、每一幅图、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是什么,他将很难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的、有价值的数学教学过程。

例如,我在“睿智课堂研究节”的备课过程中就遇到了令人纠结的一个问题,我执教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归一问题》,书上的例题选取了一张统计表,展示了每2小时观察到的水位下降情况,对学生而言在理解题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教学过程很难体现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策略的优势。而“练一练”第1题就是实验教材中的例题,教学层次比较清晰,从“整理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列示解答—检验反思”,许多同行也都建议把例题和练习题做相应的调整。我纠结了很久,终于在研读教学参考中找到了答案。经过阅读专家的教材解读,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安排有它更深层次的意图:为了凸显“归一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本质特点,教材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必要条件,而是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了一组相关联的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把生活问题抽象成结构化的数学问题。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归一问题”中的变化规律,为以后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做必要的铺垫,而且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从观念上建立对数学应用的正确理解。

二、创设情境,使教材知识更富趣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吴晓强老师在执教《分数实际问题》时,在复习引入环节创设了这样教学情境,依次出示:

(1)九分之五,问:表示什么?

(2)其中男运动员占九分之五,问:这里的九分之五表示什么?

(3)梅堰实小六年级学生参加小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九分之五,问:这里的九分之五表示什么?

(4)梅堰实小六年级有45名学生参加小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九分之五,问:这里的九分之五表示什么?谁的九分之五?可以怎么求?就是求什么?

学生在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环环相扣的提问中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为学习本课的知识、理解本课的难点奠定了基础。在这样对比的情境设置中,吴老师把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呈现更显合理性

调研表明,缺乏经验的数学教师往往会死守课本,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往往会超越课本,他们会在读“通”教材的基础上注意适当整合教材,创设合适的数学学习情境;在读“透”例题的基础上,适当留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在读“活”习题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挖掘习题的发展功能。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是有差异的,数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吃透”数学教材并不是要求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教材的预设而展开数学课堂教学,而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合理选择,对材料的呈现也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进行组织。简而言之,当数学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例如,吴香芬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吴老师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能力。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性

新课标指出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黄振华老师在教学完《放大与缩小》时,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拓展:(1)放大与缩小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欣赏了深圳公园里展示的世界名胜古迹的缩小版,体验了打印机和复印机工作原理,感悟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方法,理解了比例尺1∶10000其实就是把原图按1∶10000缩小了,为后续学习比例尺打下基础,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动手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纸按1∶2缩小该怎么折?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缩小的本质特征:每条边都是原来的1/2,而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1/4。这样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就要吃透教材,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情境和学习环境,“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过程之美。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例题活化数学教师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