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2015-10-21朱振超
朱振超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时代视域下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以及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入手,去解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指明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阐明了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方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關键词:微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指明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对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即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支撑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一思想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的同时,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指导思想。“微时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挑战,但同时也为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新时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抓住“微时代”的环境机遇,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问题缘起:微时代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深切关怀人的发展及生命,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民主的原则和主动的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把学生纯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待,发挥其能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性格和诉求,促进其心理和精神的全面健康发展。
1、社会发展现实呼吁人文关怀
新时期,我国已经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因为创新才能兴旺,只有尊重个性,才能有创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未来走出校门大多是从事应用型工作,这对个体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要求特别高,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地位,把大学生塑造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自立自强精神、善于和勇于创新的合格人才。
2、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换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微时代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加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和风险。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渗透,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国内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的不到位、就业环境的恶化,社会竞争环境的层层重压,使得许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击挫折能力欠缺。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强化对学生的心灵关注,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项彻头彻尾育人的系统工程,是着重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品德的一项良心活。受教育者是内因,起决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外因,起到思想引领和心灵导师的作用。微时代环境下,人与人的心对心、眼神对眼神的交流越来越少,替代的多是面对网络等新媒体无声的机械的技术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主体性最容易弱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和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心灵和人文关怀,弥补新媒体冰冷的技术留下的心灵和思想空白。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内容都要求更多地在教育环节体现自由、平等、民主,这些都是对主体性的尊重,都是以人为本的集中细致体现,因此,贯彻落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是党中央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和声音。
二、表征分析:微时代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乐观,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发点和立足点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民办高校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支配地位,一味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日常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一言堂”,家长式作风比较严重,喜欢唱“独角戏”,教育方式僵化、机械、单一、呆板,甚至粗暴,总是用行政命令和严酷的制度处罚管理学生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却忽视了学生心灵深处和精神层面的诉求和愿望,总会陷入单向度和拿自己的意见观点强加于人的怪圈,然而,强硬的填鸭式灌输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态度,往往得到的效果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学生在被动甚至痛苦接受的过程中,心灵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实际,讲大道理,抽象、空洞、单调的理论说教,片面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高谈阔论,唱高调,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敏感问题,避而不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照本宣科,片面从理论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在学生为现实人际关系感到困惑苦恼时,面对挫折感到痛苦无助时,却没能予以及时的指导,使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遥不可及,无法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致,无法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3.培养方案单一,教育忽视交互性
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先生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2]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统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搞“一勺烩”,做“大锅饭”,教育目标整齐划一,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质,这显然有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当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需要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虽然建设了大量的红色网站,在校园网主页上开辟了教务管理、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专栏,但是却疏忽了教育过程应有的交互性,缺少与学生互动功能的开发和设计,造成教师教什么,学生不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教师又不了解,师生之间筑起了一堵无法跨越的高墙,学生无法从网上获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网络教育资源。在无“微”不至的“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功能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预期的目标与效果。
三、實践取向:微时代视域下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
为了满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上述现象,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唤醒受教育者主体意识
正确的学生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更新,重视大学生的本体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变单纯的说服教育为以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发展学生的根本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的主导性无限制地夸大,而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呆板客套的说理教育,完全忽略了灵活自主的教育实践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认识到当今思
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肯定受教育者的人性,信任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从而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让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教育”。
2、把做好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受教育者的实际感受和心理需求
教育者很少在微观层面上关心受教育者,不能及时觉察、发现、研究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更无法产生心灵上的震撼。[4]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密切关注而实际的需求。更多地需要关注受教育者个体有效性,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出发,制定出不同的层次的方案。例如高校中的“网瘾”现象,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贫困生心理问题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实际问题。要是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生命力。
3、建构师生和谐交流机制,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主体平等
在师生交流中,要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价值、情感这些精神方面的取向,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灌输,采用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方法,把我们要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
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牢牢控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教育过程向着预想教育目标推进。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邵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文,2012.
[2]薛新.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剑南文学,2013(11): 420.
[3]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2(6):73-74.
[4]贾丽娟, 徐立君. 微博话语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与社会,2012(4):144-14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题“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与高校稳定内在张力及优化机制研究”(2014-MFD-146);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审视与路径选择研究”(SKL—201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