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利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积极探索

2015-10-21魏宪朝张和森李先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利津县探索

魏宪朝 张和森 李先军

摘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利津县通过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格工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和“创新农村党员发展”等三大措施,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和管理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利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探索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等有关农村工作的要求,山东省利津县从2012年11月开始,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壳工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和“创新农村党员发展”等三大措施,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和管理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施“破壳”工程,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升级版

为解决村级集体收入缺乏而导致村级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工作运转不畅、作用发挥不好进而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不牢等突出问题,从2012年11月开始,中共利津县委统一部署,因村制宜、改革创新,一村一策、一村多策,依法依规、科学发展,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破壳”工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1. 确定“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即明确一个定位,站在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意义;树立两种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抓好三个统筹,统筹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事务规范管理和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拓宽四个渠道,村级自身挖潜、下派帮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增收渠道。

2. 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组织部部长等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县乡村三级签订目标责任状,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广泛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壳”工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 强化指导调度,加强示范引领。各派出部门、单位发挥职能优势,支持配合“第一书记”工作,采取现场观摩、巡回宣讲,培育、打造工作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4. 加强政策扶持,健全考核机制。县乡财政设立村级经费,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县乡金融机构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实行优惠利率,加大小额贷款贴息力度。为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加强日常督导调度,并把这些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年终综合考核内容,增大考核比重。村干部实行千分制考核制度,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报酬挂钩。

(二)实现形式

1. 土地开发增收。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推行合同管理、有偿使用,采取租赁、入股,旧村改造、迁村并点、村庄合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增加村集体收入。

2. 资产运营增收。整合闲置房屋、院落、水面、林木苗木资源以及村办企业厂房和机器设备等村集体资产,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 产业化经营增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旅游观光等产业项目。

4. 社会化服务增收。拓寬村级经营性收入渠道,创办服务实体、行业协会等各种经济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5. 招商引资增收。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兴办工业、民营园区,完善各类基础设施,通过入股、合作和基础性服务,获取村集体经营性收益。

(三)初步成效

1. 在利北滨海新区建设项目中,涉及全县214个村,每村年增收8万元。

2. 明集乡流转土地7000亩,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园,涉及7个村,每村年增收30万元。

3. 陈庄镇、盐窝镇通过实施路域林网工程,流转37个村的3900亩土地,每村年增收18万元。

4. 凤凰城街道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到6个村,每村年均增收5万元。

5. 北宋镇流转8个村的土地3000亩,引进鑫源苗木公司等项目,提供了160个就业网位,每村年增收4.5万元。

6. 汀罗镇前邵村成立了林业、畜牧、水产3个合作社,流转土地1700亩,年增收20万元。

7. 利津街道东街村流转土地350亩建设黄河风情生态园,年增收10万元。

目前,全县512个村均已确定了具体增收的新路子,基本上消灭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做到了“集体有收入,服务有本钱”。

二、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储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

为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创业致富能力,打造一支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本领、提高服务农村群众水平的生力军,中共利津县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办公室,并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命名一个”的原则和“一班一档、现场立档”的要求,创建了没有围墙的“新型农民学校”,从而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主要做法如下。

1. 熟悉培训工作要求。在东营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全面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素质的意见》和利津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全面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素质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首先明确培训工作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及要求。

2. 掌握群众培训需求。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实施动态调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的需求调查,然后分类汇总、建立台账,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在加强县新型农民学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和新型农民学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乡镇(街道)分校、社区或村教学点、教学培训实验基地。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县城内各领域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优秀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纳入师资库,并根据分校、教学点教学培训要求授课。

5. 规范培训程序。各乡镇分校、教学点、实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次,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建立健全培训档案管理制度。

6. 强化信息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方式大力进行宣传,确保新型农民学校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目前,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网站为全县42个管理员登录了用户名、账号、管理员身份和责任单位,并进行了各类班次的“菜单式”培训,创办了“农家课堂”“流动课堂”等,打造了72个教学点和20个实训基地,建立了2个培训示范点,“土专家”“洋教授”定期来为农民指导生产,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收到了“学得会、用得上、促发展、保和谐”的良好效果,农村群众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三、“三步公选”创新农村党员发展,奠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

面临农村党员老龄化、家族化和派系化的困惑,为打破“少数人发展少数人”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十八大关于“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的要求,利津县站在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创新实施了“三步公选、民主择优”(培训考试+陈述推荐+组织考察,每季度组织一次)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新机制,从而扩大了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成份,提升了农村党员发展的质量,奠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

(一)主要做法

1. 培训考试,严格把好思想认识关。举办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自愿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一周后,全县统一组织入党申请人党的基本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单以书面形式反馈到各党支部,并在各村公开栏张贴,所有参加考试的入党申请人全部进入下一个环节。

2. 陈述推荐,严格把好群众基础关。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陈述推荐大会;大会由乡镇(街道)工作区人员主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到会监督,并现场抽取并电话联系10名群众代表参会;会上入党申请人陈述个人基本情况、入党动机、现实表现和今后打算等,参会党员、群众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现场唱票计票,按照(同意票数/能参会人数)×100计算入党申请人陈述推荐环节得分。

3. 组织考察,严格把好综合素质关。这一关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随机走访群众。按照总户数10%的比例抽取群众,最多抽取20户,主要考察申请人有关邻里关系、家庭和睦、孝敬父母等方面情况。二是面对面交流。进一步了解其入党动机和综合表现。三是征求执法执纪部门意见。主要通过书面形式征求公安、计生、信访、综合治理等部门意见,并实行一票否决。组织考察环节计分方法:同意人数/走访群众人数×100。

以上三个环节按照各占20%、60%、20%的比例计算最终得分,并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公示7天。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村收到入党申请书2140份,参加党的知识培训3559人次,参加考试2942人次,在支部大会上进行陈述1671人次,共确定农村入党积极分子275名。

(二)明显成效

1. 扩大了基层民主,提升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群众认可度。新办法的实施,为农村党员发展开启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大门,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认可度。

2. 创新了党员发展工作机制,解决了党员发展中的“少数人发展少数人”、支部书记“一言堂”“暗箱操作”的现实问题,从而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

3. 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质量,把一批优秀人员吸纳到了党的队伍中来,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为农村党组织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据统计,在2013年确定的275名入党积极分子中,35岁以下人员比例提高了52个百分点,且女性比例提高了16个百分点,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了41個百分点,致富能手提高了24个百分点。农村党员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目前,中共利津县委组织部正在通过筹建全县党性教育基地(党史国史展厅)和党员助学基金募集、发放等措施,撘建载体平台,加强教育引导,全面提升党员素质,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山东省利津县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格工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和“创新农村党员发展”等三大措施,全面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了“三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和管理体系,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破壳·新生·壮大——利津县实施村级集体收入“破壳”工程纪实[N].东营日报,2013-07-01.

[2]张晓晶,吴书光.山东利津“三步公选、民主择优”发展农村党员[J].内参选编,2013(32).

[3]魏春杰.三步公选,民主择优——利津县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N].东营日报,2013-07-13.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利津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农村集体经济利津县探索
神奇不倒翁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儿童画
The colour of my life
利津县黄河特大桥围堰水下浇注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关于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究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探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