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师范院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2015-10-21李世春何仁琪彭程宋晓红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工科素质

李世春 何仁琪 彭程 宋晓红

摘要:近年来升本建院的师范类院校,向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但在办学过程中,套用师范教育的传统模式来开展工科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从办学意识、培养体系、专业实践、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工科办学模式,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

关键词:师范院校工科工程素质能力培养

所谓“工”,《春秋公羊传》中有“巧心劳力成器物者曰工”,即既要“巧心”,还要“劳力”,最终要能“成器物”,才是真正的“工”。工科,又可称为工程学或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学问。我校主要有仪器仪表、电气信息、生物工程、材料、机械、食品、土建、环境、化工等专业。着重培养“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即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工程素质,是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用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简单地说,工程素质内容就是包含工程问题自身及其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社会对工科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我校作为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地方师范院校,过去长期进行师范教育的经验使得师范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尽管早在五年前就提出了“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转向”的目标,但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对工科教育模式不甚了解,对工科教学课程体系理解不深,对工科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不透,工科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工科教学氛围不够,沿袭师范教育模式来开展工科教学。在对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过多依赖理论教学,较少投入实践设备,教学环节照搬师范教学模式。提出了应用型的目标,采的却是传统型的培养方法,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只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工程素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制订中,主要模仿传统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对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缺乏或深入不够,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社会声誉不高。

如何开展我校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加强工科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工程素质认知度

我校作为一所传统的师范院校,在师范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方面有着规范的、传统有效的方法。随着学校转型发展,学校提出了“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新目标,并在近几年新增十余个工科专业。工科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法都与师范类专业有着重要的区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校大部分工科学生分布在相应的师范教育类的二级学院,周围师范教育环境或学院领导师范教育思维的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非师范”性质认识还不明确。其次,我校大部分新增工科专业均与原师范类专业相近,原师范类专业涉及到文、理、艺等学科,特别是理科学院新增的工科专业,课程与原师范类专业相似,工科学生对“工科”认识产生错位,各学院应该多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工科意识的教育。一是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的专业引导,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什么是“工科”讲透,让学生从一张白纸画上工科的符号,让学生从入学便认识到工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引导,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各环节让学生清楚工程素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学生工程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工程素质的认知度。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工程素质教育基础平台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发生了非常多的积极变化,工科教育的国际接轨也受到重视,自“大工程观”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在工科教育中对其内涵、特征、本质及具体的教学改革运作等也在进一步探究,以促进我国工科教育。

所谓“大工程观”就是要求把工程实践看作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运作体系。它不仅涉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还包含着组织管理、协调、经济核算等基本要素,并将产生直接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协调环境、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多种因素才能付诸实施。

依照“大工程观”的培养理念,可以看出对工科学生的培养就是要培养“精英+实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积极引入工程意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和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科学、技术、工程与伦理的协调教育。在学制上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技能的学习方式,借助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方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构建灵活多样的学制,实现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注意“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基本课程体系应包含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环境、人文、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工科的通识教育平台中,应开设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文化和知识产权等有关课程。

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在完成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工程能力的工程性与创新性。就是在课程设置时,要做到针对性的引导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一定非要按照传统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性,而要强调够用、适用,增加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构筑工程素质教育提升平台

工科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是为以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根,创新能力则是魂。作为工科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不能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理解,设置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永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调研企业需求,调研行业需要,调研社会发展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层培养、開放培养、联合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1.建设完善系统的专业实验室。完善的、系统的专业实验室是工程素质培养的硬件基础。工科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多,占到总课时量达三分之一以上,实验设备需求大,实验设备费用高。我校由于本科建设时间不长,工科专业建设时间短,存在着实验场地紧张、实验设备老化、实验教师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实验开出率,影响了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因此,在学校向着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实验场地、不断增加实验设备投入,更新专业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教师能力培养,才能保证培养工程素质的硬件基础扎实。

2.开设工程能力训练课程。为提高工科学生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学校开展工程能力训练非常必要。工程能力训练不是简单的工程训练活动,也不是简单的工程技能的训练,而是从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工程伦理等方面开展训练,分析多种因素在工程项目的关系,找出工程項目的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达到提高工程素质的目的。

3.加大开放实验力度。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仅依靠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时间是不够的,既然学校投入较多经费建设了工科专业实验室,就应该充分利用设备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创新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4.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在学科方向一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现代工科教学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各教学院也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但真正深度融入教学体系的并不多。各教学院(部)应该以2012年重庆市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在原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加强研讨、多方位合作,并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教学、实践、科研等

方面协调交融的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得到企业高级工程师的指导,获得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工程项目的训练,提高工程素质。

5.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工程素质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为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应创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科技创新社团,派高素质的具有较好工程素质的教师进行指导,激发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高的热情,推进学生的科学研究。如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的学生发明协会和CAD协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创新训练,目前已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工程创新活动,逐渐形成了工科氛围。

组织工科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例如“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鼓励广大工科学生结合理论,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提供工程素质教育师资保障

我校目前工科专业教师主由师资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原师范类教育的师资转型,二是合并来的专科学校工科教师,三是学校毕业分配来的教师。这样的师资构成造成工科教师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一部分教师所学的专业与所设工科专业联系不大,工科专业素质不全面;第二,教师专业能力与本科教学发展存在差距;第三,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足;第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第五,教师的科研力量薄弱。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打造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1.充分利用目前绩效工资的分配体系,大胆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工程素质,把一些工程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突出的教师聘任到重要岗位,给予有效激励,带动其他教师提高工程素质,实现工科专业教师工程素质整体能力的提高。

2. 基于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少的情况,可采取工科新进教师进实验室兼职,深入了解和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工作,发挥实验室在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可利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校企间的人才交流,调派工科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直接面对工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可极大地提高其工程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引进政策,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的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素质高的应用人才。

总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我校的根本还是师范类专业,在工科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能从教学氛围、教育引导、培养体系、实践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可提高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校声誉度,也更容易达到“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工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551537.htm.

[2]刘菁,工科教育的工程素质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艾尔肯·海利利,浅谈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究,2006(8).

[4]陈庆星.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困惑、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8(1).

[5]沈振德.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五个”强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多元融合的机械类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3042);长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师范教育背景下工程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长师院发〔2011〕157号)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工科素质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