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后的启示

2015-10-21陈王英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早饭预设幼儿园

陈王英

这是一堂小学一年级品德课。在课前设计中,我想通过具体行为规范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逐步懂得按时到校、专心听讲等道理,并通过表扬、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然而,在试教时,学生的回答却超出了我的预设,使我的课堂陷入了一个僵局:

【镜头回放】“我想回幼儿园!”

师:小朋友们,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呢?

生:幼儿园里不用做作业。

生:上小学早上起得早,迟到了老师要批评。

生:在幼儿园里可以玩好多的玩具。

生:我想回幼儿园!

学生的回答完全超出我的课前预设,但这恰恰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现场”,我顿时束手无策。

【讨论与思考】

评课中大家众说纷纭,并聚焦这个案例展开了深度研讨:在预设和生成有偏差的时候,老师不能用来“堵”,而应该用来“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但是,应该怎样“疏”呢?

一、尊重感受,才能“出准剑法”

面对“突发现场”,教师首先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感受。在本案例中,学生这样的回答,并不是我在课堂上期盼的,也不在我的課前预设之中。但是,这是学生最真实、最独特的感受。要尊重孩子,就要正视、尊重孩子的这种感受。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当孩子们表示因为不能如愿吃到零食而不喜欢小学生活时,我不但非常同意学生的说法,而且表示自己也有同感。接着我问孩子吃什么早饭,了解到孩子们吃早饭的状况后,引导孩子懂得要学会早起,吃饱早饭再来上学,才能精力充沛,学好知识。

二、欲擒故纵,演绎“剑气合一”

品德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根据这些教学理念,我又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顺着学生的话题,说要跟学生一起变小,回到幼儿园去。在这里,我引导孩子进行了角色互换,学生为了帮助我打消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就七嘴八舌地开始罗列小学生活的种种好处。然而,就在这样“教育”老师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了自己,说服了自己,明白了“人是不可能变小的”,时间是不可能倒流的,还让自己发现了小学生活中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让学生明白了,既然小学生活有小学生活的意义,有小学生活的价值,就应该愉快地去感受小学生活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

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真实情境和教育契机,静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可信的,这样的教育价值才是真实的。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早饭预设幼儿园
长期不吃早饭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外婆的早饭
爱“上”幼儿园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