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小妙招

2015-10-21郑燕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情境探究

郑燕

小学数学要追求高效就必须提高目标达成度,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交流,在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集中精力,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发现,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用生活中的素材,激發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有待于提高。因此,通过形象思维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而数学生活化正好吻合教学直观性的特点,将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数学问题的研究中,让学生树立“生活即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首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教学“乘法的运算”时,我以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李阿姨到超市去买苹果,每千克的价格是8元,李阿姨共买了5千克,共花了多少钱?”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乘法的意义。

二、在动手中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蒙台利梭曾说:“听了我可能会忘记,看了我可能会记得,但做了我才会理解。”根据人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让学生多动手,在动手中探索、发现,加深体验,以达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时,我让学生利用平移、旋转的方法,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板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明白了,转化后大小不变,所以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转化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三、利用问题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一般人的眼中,数学问题的答案就是铁钉钉木的事,是唯一的,3+2=5,还有别的答案吗?受这种思维的影响,传统的数学课堂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很不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开放性情境:“有三辆货车,甲车运了40吨,乙车运了63吨,丙车运了76吨。”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答。学生在提问时,思维非常活跃,分别列出了“三车共运货多少吨?”“甲、乙两车运的货比丙车多多少吨?”等十多个问题。并且进行了解答。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营造探究、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开放情境中拓展思维,形成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提升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硬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学清.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2001(06).

[2]胡玉福.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