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白,召唤深层次的对话

2015-10-21陆陈聪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陆陈聪

摘 要: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前见”隐去,呈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空白结构,留给学生以自学、反思、调整、追问、探求的自由空间,比起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完美地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视野融合。

关键词:语音空白;视野空白;时间空白

一、利用语音的“空白”,引领理解内涵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学生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课文《老人与海》中有:“阳光下,它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似的尾巴在水里出没,嘴长得像一根垒球棒,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有学生提出:“嘴长得”的“长”字,是读cháng还是读zhǎng?讨论后,有的学生认为读zhǎng,理由是这里是比喻的说法,将嘴比作垒球棒,而且读zhǎng与下面的“细长”的cháng在读音上富有变化;有的则认为读cháng,理由是形容马林鱼嘴巴的长,进一步说明这条鱼非常大,不是一般小马林鱼的嘴巴那么短。

其实,学生分析到这里的时候,“长”的读音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字所蕴含的意义,因为通过这个分析过程,学生已经较深入地理解了文句内涵,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二、教师呈现视野的“空白”,召唤深层对话

教师的“教”要由学生的“学”来定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大胆地将自己的“前见”隐去,也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他的理解、体验、思考和见解隐去,呈现给学生以“视野空白”,会是怎样呢?

教《半截蜡烛》时,当学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等。”我提出问题:“杰克明知道转移情报失败,为什么还要搬回柴火并且生了火?这堆火对杰奎琳的成功转移情报有帮助吗?”学生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给出了准确的理解,第二个问题却难住了他们。这时我请他们边默读课文,边静思默想,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还要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终于有所发现:杰克虽然想以搬柴火转移情报失败,但他沉着冷静地继续生起了火堆无意中帮助了妹妹的行动。因为有了这一堆火,蜡焰就显得微不足道,也转移了德军的注意力,所以当妹妹提出拿走蜡烛时,德国军官便欣然答应了……

这时,我适时地表扬了他们:“这些隐藏在课文深处的妙处,被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时静思默想体会出来了,很不错。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教师有意识将自己的“前见”隐去,呈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空白结构,留给学生以自学、反思、调整、追问、探求的自由空间,比起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来,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完美地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视野融合。

三、追求课堂时间的“空白”,涵泳品味话语言

我心里一直明白,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还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

教学《夹竹桃》时,当学到“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时,学生提出:“老师,这个‘袭字应该怎样理解?”老师说:“你能不懂就问,这很好。谁来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袭字?”一会儿后有一两个举手,但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说:“请大家再读读,边读边想,相信很多同学都会看出来。”又过一会儿,举手的人多起来了。大部分学生都会举手了,我才满意地点点头。学生发言很热烈,有的说,从“袭”字可以看出作者用了拟人写法;有的说,还可以看出夹竹桃香气的浓郁,弥漫的范围很广……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表现合作、探究的热烈与积极,往往是问题一经提出就“下面开始讨论”,或者“谁想出来了?”“哪一个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速度对语文阅读是不可取的。其实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沉思的時间所组成,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空白”,以便于学生沉思。与其发问频繁,表面仅限于两三名学生思考,不如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彻底地思索。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