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5-10-21赵丽芳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赵丽芳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科目特征,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环节中运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兴趣,在知识教授过程中创建健康课堂,并引导学生注意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课程导入;健康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力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极易对一切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容易失去兴趣,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同时在思维逻辑特点方面,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较其他学科来讲,逻輯性与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妙利用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的集中力往往只能维持二十多分钟,因此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很快集中精神,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精彩的课堂导入有创设悬念法、实验演示法、温故知新法等。(1)创设悬念法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其主动思索并积极进入课堂学习中去。中国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该种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思维方式积极调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演示法是在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形象思维阶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或者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演示或者动手实验过程中进入课堂学习阶段。(3)温故知新法是教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与本次课堂有关联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堂的学习。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复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另一种方法是教师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但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进入新课堂的学习中。总而言之,教师不论采取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出发点,同时也要考虑课堂导入的自然性与关联性。

二、创造“健康课堂”,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互动,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而学生往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昏昏欲睡,无法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无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无法调动起积极性。为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创造“健康课堂”。健康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主题性地位突出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创造“健康课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引入、课堂学习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邓金平.小学数学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