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

2015-10-21刘晨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刘晨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教学质量,也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了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可以将“少教多学”模式与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养成终身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少教多学

有人曾经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而这正是“少教多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现,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小学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简单的基本知识点教授模式,要有效地将“少教多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自主的作文教学中逐步实现“我笔写我心”的效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在思想转变中落实“少教多学”思想

写作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生也不知道该怎样学。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简单的写作技巧的灌输,然后,“放任”学生去自主体会、去写,导致学生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便从優秀的作文书中进行摘抄,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类似,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所以,在实施“少教多学”的模式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学”的重要性,进而,要鼓励学生进行“学”,并使学生在学中掌握知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积累写作素材中实施“少教多学”

写作素材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重要方面。那么,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施“少教多学”呢?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一直以来,学生就缺少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为了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在教学时,我们常常采取的是教师整理一些好的写作素材,然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死板硬套地将这些好的句子和素材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念,要有效地运用“少教多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自主整理,然后在进行模仿或者练习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素材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进而在给文章增加亮点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在自主练习写作中实施“少教多学”

自主练习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就好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枪手都是靠子弹喂出来的一样。只有多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真正地确保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写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写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或者是写一写自己的心情等等,总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尽量减少教师对写作知识的灌输,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样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效率。

例如,在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不要限定字数,不要限定内容等等,要真正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从而也为“少教多学”模式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四、在自主观察事物中实施“少教多学”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文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但是,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要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观察的角度、自主选择写作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少教”中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写“小花猫”为例,对于猫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家庭都在喂养,但是,真正观察过“猫”的人很少,所以,在写相关的文章时,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观察,然后再写。切记去限制或者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哪些地方,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写出不同的文章,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因此,在自主观察事物时,我们要有效地实施“少教多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当然,除上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作文批改修正中实施“少教多学”,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批改,然后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我再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以提高写作质量。总之,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要有效地贯彻落实“少教多学”模式,以促使学生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