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提问,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15-10-21张芹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手指错误题目

张芹

随着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数学老师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实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课堂科学提问至关重要。

一、趣味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触动思维。在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的教学导入中,我首先让学生猜一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知道这是我们身上的哪一个器官吗?学生一听兴趣顿生,很快猜出了是手。接着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数数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档?在猜谜成功的喜悦下,学生很快交流得出: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学生就对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二、巧妙提问,突破题目的关键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在学生读完题目后,我会让学生说说题目中关键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认识千米”中有这样一道题:跑道每圈400米,小华跑了5圈,一共跑了多少千米?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400×5=2000(千米),很显然是没有注意单位名称。于是在做到这样的题目时我问:“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很快仔细地审题,也很快发现了题目的关键所在,并且很开心地说出了答案。

三、引导提问,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四、互动提问,激起学生的争辩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或因时间关系故意回避,那才是老师最大的错误。教师要好好利用课堂上出现的各类错误,通过提问,激起学生的争辩,能化弊为利,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中,例题是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后,學生很快得出1/4。接下来是完成“试一试”: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个时候学生出现了1/4、2/4、2/4等错误答案。很多老师在这个环节上怕学生生出很多枝节,往往只要写有正确答案的孩子汇报一下即可。我认为此举欠妥,何不将错就错,让学生来个小小的辩论,让写错的孩子不仅知道自己错了,还知道为什么错了,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在写错的孩子和写正确孩子中各挑一名,提问:你能为自己的答案说说为什么吗?通过辩论,写1/4的同学明白了没有搞清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写2/4的同学明白了一份与一个的区别;写2/4的同学明白分子、分母都错了。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课堂提问要随着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灵活性、多变性和科学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路径,追求“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课堂教学中,不比谁的付出多,单比谁的效益高,实现学生发展最优化,课堂效益最大化,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手指错误题目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