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洒智慧 鲜活词语

2015-10-21汪琼瑶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文本

汪琼瑶

小学语文教什么?2500个字“會认、会写、能用”就大功告成了。一语道出字词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老师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

一、咀嚼品味——让词语亮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文章文质兼美,在遣词造句上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关键词语,运用得精妙绝伦。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可使文本的解读变得饱满起来。

1.比较品评——体味词语的意蕴

教材中许多课文用词准确,非此词不可。可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推敲、感知这样的词语。

如,《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一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或别的词?因为吐鲁番的葡萄是晶莹剔透,富有光泽。所以,作者用“五光十色”。再通过选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进行填空的练习来进行巩固。(1)故宫珍宝馆的玻璃柜里,摆着(  )的稀世奇珍。(2)随着一声响,(  )的烟花冲上夜空。(3)花园里开满了(  )的花。(4)每当夜幕降临,(  )的霓虹灯就亮了起来。

“词不离句”“义随境迁”,通过比较,不仅可体会语义间的细微差别,还可感受词语表情达意之奥妙,用词之准确。

2.想象说话——品尝词语的情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词语。

如,教学《学会看病》时,抓住“忐忑不安”可让学生感受母亲想让孩子独立的良苦用心。首先从字形入手,心里七上八下就是忐忑。接着以理解母亲当时为何忐忑?如何忐忑?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内涵。

教师不必让学生去找词语解释的“正确答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说”出词的情味和意蕴。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反复涵咏词语,体味其中蕴含着的浓浓母爱,使原本孤立的词语与课文的情境相融,体会出别样情味。

3.瞻前顾后——触摸词语的形象

理解词、句子等语言单位,不能忽略语言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只有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方能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第一段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是非常值得细读的,它是第一段课文的缩影,由这个词可以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大娘与志愿军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联系体验——让词语活起来

要让语文敞亮,必须将教学信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1.联系生活——“活”理解

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生活的写照。而有些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思想深度都与学生的认识有一定距离,造成学生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寻找材料,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沟通。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真想也跟他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过了一个暑假久未见面的好朋友见面可能会说什么,那样的场景就叫“寒暄”。

生活是文本的原形,离开生活,文本将会变得毫无生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将对文本的感悟还原到生活中,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对接。

2.动作示范——“活”记忆

肢体语言也是语言。通过动作来学词语,更加生动有趣。

如,《穷人》一课中,可以通过“我来比划你来猜”活动理解动词:搁、掀、搔。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言,都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写话训练——“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利用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教学《詹天佑》时,以“2007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颁奖典礼”导入,拉近课文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在结尾时,请学生也给文中的詹天佑写一写颁奖词。

将言语表达的训练浸润在语境里,不仅提供了运用操练的机

会,还使词语内化为学生内在,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亲近作者,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语言、张扬个性。

三、适时拓展——让词语厚起来

如今,学生词语匮乏是普遍现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在课堂抓住更多机会,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1.未成曲调先有情——于课文导入处做补充

有些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体现在重点词语上,抓住这些词语,能迅速感知人物形象,把握课文重点。

如,《女娲补天》第二课时导入环节,可以“天崩地裂、水深火热、痛不欲生、哭天喊地、洪水泛滥”等词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人间处处   ,人民   。”

2.剪裁妙处非刀尺——于课文高潮点做补充

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

如,《画家和牧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戴嵩的高超画技。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接着提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神来之笔、绝妙之作、上乘之作、活灵活现”等词语。让学生借助这些词用自己的话去夸一夸戴嵩的画。

将学习词语与对话文本融为一体,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时候,这些词语已经不是一个个干瘪枯燥的文字,而成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无痕植入学生内心的深处,难以忘怀。

3.言已尽而意无穷——于课文结文处做补充

二年级上册《识字6》是一篇有趣的对对子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契合单元主题,课结尾时可设计一个游戏——给成语宝宝找找好朋友。出示以下成语,请学生来补充完整。雪中(送炭)、助人(为乐)、舍己(救人)、无名(英雄)、互相(帮助)。补充完之后,请学生用上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成语来说说话。

词语依存于富有生命力的一篇篇课文之中,它们是滋养词语意蕴、意象、情感、色彩的土壤。离开鲜活生动的语境,剔除血肉、抽筋取骨式的积累,是违反语言学习的规律的。课内词语积累应与学习文章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互补互促,实现和谐共振的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和兴.让词语教学厚实我们的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08(11).

[2]许梅妹.为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J].小学教学参考,2008(27).

[3]管叶青.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也出“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11).

[4]冯晔.组块理解 读出韵味 咀嚼反刍:凭借词语教学提升中年级学生语感的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3(10).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