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史话”之张家口张垣英杰光耀千秋
2015-10-19王秀琴武晓春
文/王秀琴 武晓春
“燕赵史话”之张家口张垣英杰光耀千秋
文/王秀琴武晓春
张家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0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在阳原县泥河湾一带。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历史上,张家口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商贾贸易中心之一。明清时期与南方的广州号称水陆双码头”,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张库商道”(库,即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起点就是张家口,是国内对蒙、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集散地。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员何孟雄、邓中夏等先后到张家口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工作,创建党组织。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解放了张家口,使之成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张家口也随之成为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赢得了第二延安”“东方模范城市”等多种美誉,并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大城市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这个时期,张家口也留下了周恩来、贺龙、叶剑英、杨成武、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历史上,张家口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学者、高僧和能工巧匠等众多的历史人物。他们中有耿介忠直之士郝杰、沈炼、魏象枢等,有像满桂、金国风、潘宗颜等抗清英雄,有张励生、武士敏、张苏、马宝玉等抗日英雄,还有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吕复,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童冠贤,无产阶级革命家阮慕韩,民主革命中的杰出女性李健生,笛艺大师冯子存,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朱军山……
王仲一
出席中共六大的工运领袖王仲一
王仲一(1901-1931),原名振翼,字壮飞,张家口阳原县小盐厂村人。
1917年,王仲一远离家乡赴省城太原求学,就读于省立太原第一中学。五四运动时,王仲一与贺昌、张友渔等发起组织了山西省学联,后又创办了在山西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平民周报》。1921年5月1日,成立了“太原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王仲一任团小组长。团组织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被誉为太原马克思主义传习所。
1921年秋,中共北京大学支部批准王仲一转为中共党员。此后,他被派遣到京绥、开滦等路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王仲一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劳动大会。同年秋,他到南京浦镇机厂开辟党的工作,建立起江苏省第一个党小组——浦口党小组。
在“二七大罢工”中,王仲一以北方区工委代理书记的身份,参加了罢工最高领导小组,并驻守北京前门车站。罢工受挫后,他又根据党的指示赶回浦镇,与津浦铁路工会主席王荷波一起,在2月9日发动了卧轨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京汉铁路的罢工斗争。尔后,王仲一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劳动委员会副主任。1923年6月,到广州参加了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王仲一在张家口有妹妹和亲友,与京绥铁路很多工人熟悉。因此,常以“学生”身份,以“探亲”为名,活动于张家口、宣化及大同一线。1924年,王仲一被派到张家口做党的工作。他与何孟雄创建了京绥铁路党支部,在各业工人及学生中做发展党的工作:后任张家口特别支部的书记、总工会秘书。6月间,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地方各业工人的团结教育,决定成立张家口市工人俱乐部,由王仲一主持。在铁路工人自己盖起的八间土坯房里,王仲一白天在这里开会、工作,晚上也睡在这里:从外表上来看它是工人业余活动场所,实际上是组织工人学文化、学技术、传播革命思想的地方。1925年,王仲一到北京参加了中共四届二中全会扩大会议,会上决定成立中共张家口地委,这是在长城以北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地方委员会,王仲一任组织部长。
1927年,在李大钊主持下,北方区委抽调一批中坚力量,支援南方各省的工作。王仲一到武汉做宣传和工运工作,并参加了党的“五大”。之后,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党派王仲一到天津顺直省委工作,为省委常委、工委书记。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省委决定举行玉田暴动,暴动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彭述之表示要立即再次发动暴动。王仲一提出了不同意见,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这次暴动又告失败。1928年4月间,王仲一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时,因“顺直省委之错误”,受到撤销候补中央委员的处分,后调上海中华全国总工会做中共党团工作。1929年初任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工委书记。1930年后被调回上海,10月又因“顺直问题”被开除党籍。
1931年1月王仲一回到天津,12月16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他备受折磨,以致精神失常,于1931年10月31日“不救致死”。同狱政治犯秘密地为他开了追悼会。他的遗骨寄葬于北京西直门外广通寺。
1949年,北平解放后,在聂荣臻的关怀下,华北军区将他的灵柩移至北京郊区烈士墓地。1958年,迁至家乡阳原县小盐厂祖茔。
“马背上的专员”柴书林
柴书林
柴书林(1913一1995),张家口张北县馒头营村人。
柴书林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当年12月,发生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柴书林积极投身到运动中,担任法商学院三院学生会会长、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部长。1936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为了寻求救国真理,柴书林徒步40多天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柴书林认识到武装斗争在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也对他一生的革命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2月,柴书林来到晋察冀边区,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黄土岭战斗”,历任晋察冀军区3分区20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总支书记,晋察冀边区平北地委敌工部副部长。
1945年初,任中共张北县工委书记、察蒙地分委副书记兼办事处主任。这期间,他运用多年敌后抗战取得的军事、政治、民运等方面的工作经验,率领一支60多人的骑兵小分队,活动于张北、崇礼一带,积极捕捉战机,打击歼灭日伪军,为开辟察北地区、打击敌人作出了贡献。这年夏季,苏蒙联军对日宣战,柴书林受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率骑兵支队去张北城与苏蒙联军会师。经过艰难的谈判,联军将张北县城交支队接管,之后几天,察蒙分委也接管了察哈尔、锡林郭勒两盟的数十旗县,坝上草原得到了解放。
抗战胜利后,柴书林任冀热察区察北专区专员,冀热察军区冀察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之后他又投身到剿匪战斗中,经常骑马率队出征,被人称为“马背上的专员”。他和察北地委、专署以及军分区领导共同指挥部队,集中优势兵力,给察北匪患以沉重打击,同时也挫败了国民党借土匪之名进占察北的阴谋。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柴书林积极响应,动员父亲和亲友纷纷献地,《晋察冀日报》刊出了《地主家庭出身的共产党员、察北专署专员柴书林同志献地三千八百余亩》的报道。
1949年3月,柴书林离开家乡,带兵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先后任华北南下干部总队四支队副司令员,皖南军区池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柴书林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上海市人防办公室主任、上海警备区正军职顾问等职,长期从事国防工程、人防工程建设的指挥工作,是华东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开拓者之一。“文革”中,柴书林担任上海铁路军管会主任。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时,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点名把他要来,委以建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的重任。柴书林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狼牙山五壮士班长马宝玉
马宝玉画像
马宝玉(1920-1939),张家口蔚县下元皂村人。
马宝玉父母早逝,他和9岁的弟弟孤苦无依。1937年10月,八路军收复了蔚县城,马宝玉把弟弟寄养在堂叔家,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到二营七连六班任班长。
1941年秋,日寇“扫荡”易县北娄山地区,妄图消灭一分区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日军开进速度很快,不久把北娄山西部的狼牙山包围了。当时,山上除一团部分指战员外,还有四个县的党政机关人员和狼牙山周围村庄的群众。
9月24日清晨,2500多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开始向狼牙山猛攻,一团指战员利用有利地形,英勇阻击,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夜晚,战斗告一段落,团长决定留下七连担任掩护任务,团主力和群众由秘密的盘坨路撤出敌人包围圈;然后由六班战士断后,七连其他战士也由此撤出。
大队人马撤走以后,山上只剩下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为了有效地阻击敌人,他们连夜在山路上埋设地雷。5日上午,日军以为一团主力仍被包围在山上,先是炮轰、飞机狂炸,然后大批日伪军开始向山上进攻,结果被地雷炸得人仰马翻。为了迷惑敌人,不暴露主力部队撤走的方向,五位勇士且战且向棋盘坨方向撤退。当他们发现棋盘坨已经被日军占领,便转身登上了小莲花峰。
小莲花峰三面悬崖,只有一条崎岖的小道通向山下,这时七八个日军冲了上来,马宝玉手疾眼快,一枪打倒端机枪的日军,其他几个日军也被战友们打了下去。之后,日军又发起了四次进攻,都被打退。日军指挥官气急败坏,命令架起小炮和轻、重机枪,又集结了00多名日军,猛烈向山上轰击,马宝玉等人边打边退,快速向崖顶攀登。
太阳西斜,激战了一天的五名战士登上了顶峰。身后崎岖的山路上,敌人蚂蚁般地涌上来。战士们的子弹打完了,便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最后,连可搬动的石头也没了,这时,马宝玉对大家说:“我们决不能当俘虏,枪也不能留给敌人!”于是,五人同时将枪砸在巨石上,马宝玉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他们便疾步冲向崖边,高呼:“共产党万岁!”接着,五位勇士纷纷跳下悬崖。葛振林、宋学义被悬崖上的树枝架住,身负重伤,幸免于难: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
张苏
新中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张苏
张苏(1901-1988),原名张若增,号希贤。张家口蔚县南洗冀村人。
1923年8月,张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积极投身到爱国学生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中。192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7年7月到1933年8月,他先后在榆林、蔚县、张家口、温州、北京等地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特别是在1929年1月到1930年,根据党的指示,张苏回到家乡,担任蔚县教育局局长期间,他一方面办起蔚县师范,介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蔚县任教,一方面以教员、局长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事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张苏是蔚县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31年7月,张苏在张家口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英勇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933年8月,张苏参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不久,又奉命南下福建,参加国民党进步人士筹备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张苏又重回北方,先后在宣化二中、北平女中、北平商业学校和北平二中任教,继续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宣传革命理论。1937年3月,张苏受党的派遣,到西安担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从事西安红军办事处与西北军的联络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苏随八路军115师奔波在抗日前线,投入到动员抗日和开辟抗日根据地及民主政权建设工作中,张苏先后担任阜平县长、蔚县县长、涞源县长、七县行政委员会主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实业处处长等职,一直参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领导工作。张苏在抗战初期身兼数职,一切工作有条不紊。为了打破日寇的经济封锁,1938年春到1943年春,张苏主管晋察冀边区经济建设工作期间,从边区实际情况出发,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组织领导工作。
1945年11月,张苏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1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根据当时战争形势,决定撤销冀晋行署和察哈尔省,建立北岳区,张苏任北岳区党委委员、行署主任兼财经办事处主任。他领导广大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发展边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并为支援解放战争征集调动了大批财力、物力和人力。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重新获得解放,张苏任张家口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张家口迅速建立了革命秩序,恢复了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平津战役。察哈尔省重建后,张苏任省政府主席。
1952年1月后,张苏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华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法安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1962年11月到1966年8月,张苏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在这期间,张苏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一起,积极开展检察工作,同严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共财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强干部的法制观念起了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张苏蒙受不白之冤,受到长期迫害。1978年2月,党中央为张苏彻底平反。3月,张苏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检察机关重建后,张苏继续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苏先后当选为党的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7月22日,张苏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党中央对张苏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抗日英烈武士敏
武士敏(1892-1941),字勉之,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镇人,中将军衔。
武士敏幼年渎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中学堂,毕业后又相继到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保定讲武学堂学习,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5年参加了护法讨袁斗争。l918年赴陕西参加靖国军,他受靖国军派遣南下广州,谒见了孙中山,受到孙中山的教诲。1924年大革命时期,他受任联络国军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部,做了大量工作。从此转战于冀、鲁、豫,与北洋军阀多次交战。1925年他率军攻克沧州,截断津浦路,使国民军顺利攻占天津,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国民军受挫后,他与南汉宸赴苏考察。1927年回国,应杨虎城之邀,先后任西北军旅长、师长、潼奖警备司令。西安事变时,他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义举,反对蒋介石亲日反共的政策,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作出了贡献。
“七七”事变以后,武士敏怀着抗日救国的决心,率部队出陕西、过黄河,奔赴娘子关前线阻击日本侵略军南进西犯,后与日寇周旋于太行、太岳山区。1938年,他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围攻”八次“围剿”,并新开辟了南岳抗日根据地。尤其在子洪口、天神山两次伏击战中,他与八路军将士相互配合,大败日寇一 九师团,使日寇闻风丧胆。就在此时,武士敏被晋升为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军军长。
1941年5月,日寇集结6万兵力分路合击中条山,国民党20万部队纷纷溃败。只有武士敏将军和八路军紧密配合,顽强抗敌,日军多次劝降,都遭到武士敏的严厉拒绝。9月29口,武士敏部陷入日寇合围之中,武士敏亲临马头山指挥作战,与敌人拼搏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伤亡极为惨重,不幸头部中弹,为国捐躯,终年49岁。
武士敏抗战四年间,纵横驰骋于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从冀中平原到上党盆地,历经血战十余次,屡建功勋,成为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将军牺牲后,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了专题社论和悼念文章。左权将军含泪手书挽联一副:
“尽忠于民族国家,努力求团结进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几;坚持在敌后抗战,英勇举杀身成仁,感怀将略数年,知己情深。”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追认武士敏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决定把将军的牺牲地——沁水县改为士敏县。1984年11月29日,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为武士敏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长治市还建起了武士敏纪念馆。怀安县柴沟堡镇也重修了武士敏故居。
武士敏
史学泰斗李泰棻
李泰棻
李泰棻(1897-1972),字革痴,号痴庵,张家口阳原县人。
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1918年,2l岁的李泰棻就被聘为国立山西大学教授,第二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5月27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鲁迅联合七位教授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对学生予以声援,七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李泰棻。
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他也曾从过政、从过戎,担任过绥远省、北京市、天津市教育厅长以及冯玉祥将军的中将秘书长,但是他主要从事的还是教育工作,专门研究中外历史,成为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
李泰棻的史学著作有十几种,他19岁时写的《西洋大历史》一版再版,出四版时,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等为之写序,称此书为中国编著西洋历史开一新纪元。《国民军史稿》,洋洋30余万文字,由于李泰棻曾在冯玉祥身边工作六年,又给冯玉祥的部下多次讲史,所以,这部著作,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史证》,足极见功力的一部史书。李泰棻以十年之力荟萃秦汉以前全部古籍,下至《通志堂经解》《皇清正续经解》,凡是有关西周史料或经解新说,无不广征博引,为先秦史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方志学》对方志的选辑、整理、鉴定作了系统论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志思想,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方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泰棻还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担任《绥远省通志》总编辑和《阳原县志》总纂,这两部志书成为方志界公认的一代名志。另外,他还著有《中国史纲》《中国近百年史》等,也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1932年,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评传》,将李氏与康有为、章炳麟、王国维、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并列,足见其影响之巨。
李泰棻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而且于诸子百家、甲骨文、金石学等都很有研究,著有《今文尚书证伪》《老庄研究》《痴藏金集》及《续集》,成为研究这些学科的必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李泰棻回到家乡张家口,先后在宣化中学、宣化师范、张家口师专任教,12年间,为家乡培养了大批师资。1964年调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