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文梅:“老调”新枝绽红梅

2015-10-19谢美生

乡音 2015年5期
关键词:灵寿县艺校韩文

文/谢美生 韩 山

韩文梅:“老调”新枝绽红梅

文/谢美生韩山

【人物名片】韩文梅,艺名“小贯英”,女,1966年生,中共党员,一级演员,现任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团长,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协会会员,保定市青联委员、保定市跨世纪人才。曾荣获第二届中国红梅大奖赛金奖、河北省青年戏曲表演大赛最佳表演奖,先后两次被保定市委宣传部授予“百优十佳基层宣传干部”称号,出版有专辑《韩文梅唱腔精选》。为河北省政协委员。

“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说起河北的地方戏,保定老调可是我省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剧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调流行地区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山西等地也很有影响。作为保定老调的代表性传承人,省政协委员韩文梅受教于著名老调老生表演艺术家王贯英,她戏路宽广,应工老生,兼演小生、老旦,数十年来始终活跃在舞台第一线,为传承和发扬保定老调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山孕蓓蕾

韩文梅不是生长在梨园家庭,她的父母与戏曲艺术并不搭界。父亲是军医,母亲在地方从事医务工作。父母希望女儿将来也像他们一样,做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可韩文梅偏偏步入了艺术之路。这一年,父亲从部队申请回到了老家阜平县一个山村做医生,母亲也带着正读小学的韩文梅跟了过来。这个刚从城市来到大山的小姑娘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对着大山喊,对着大山唱,听着大山的回响。当时正是“样板戏”的时代,京剧《红灯记》里的小铁梅、《龙江颂》里的江水英都是她所学的对象,而且她唱得有韵有味,演得有板有眼。学校老师见她“样板戏”唱得好,叫她参加了学校宣传队。

一天,韩文梅演出后回到学校,看到了灵寿县艺校的招生简章,心里格外高兴。灵寿县与阜平县是邻县,与韩文梅所住的村相隔大几十里山路。她和几个同学,不顾劳累,骑着自行车赶到灵寿县参加艺校考试。让她感到十分幸运的是,同去的只有她考上了。艺校的老师听她唱了几段京剧“样板戏”后便聚在一起小声说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师对她说:“你愿意改唱男腔,学演河北梆子须生吗?”原来灵寿县艺校建有河北梆子班,老师们见她演唱颇有灵气,嗓子很宽而且很高,正是学演须生的好苗子。韩文梅没考虑什么不唱京剧而改唱河北梆子,也没考虑什么改学须生,当即干脆地说:“行。”“你要考虑好,一个姑娘演唱须生,是演长胡须的男人。”老师们详情地给给她说清楚。韩文梅生怕有什么变化,一急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只要叫我唱就行。”一句话把在场的老师们全说笑了。

过了些天,父母找来了。原来韩文梅没与父母说,便来了艺校。疼爱女儿的父母不同意她学艺,而叫她学医。可韩文梅说什么也不离开艺校。得知女儿的素质和条件都适合学演须生时,父母才终于答应了下来。

说“行”容易,可一个女孩子学演须生着实不易,首先发声要有阳刚之气,表演也更得像男人。每天别的孩子还在熟睡,韩文梅悄无声息地起床在院里练功。晚上,孩子们都睡下了,她还在练。很快,她在艺校学演了《打金枝》戏中的唐王、《辕门斩子》戏中的八贤王等,一时小有名气。阜平县老调剧团得知她在灵寿县艺校学演须生出类拔萃,考虑团里正缺须生演员,便设法把她调到了阜平县老调剧团。离开了学校,到了剧团,韩文梅更加刻苦了。寒冬的凌晨,冒凛冽寒风面对大山喊嗓练唱;酷暑的夜间,大汗淋漓地在山坡上练功。须生在舞台上得穿几寸厚的厚底靴表演。除了练功时穿厚底靴,她日常生活中也穿着厚底靴,为的是穿着几寸高的厚底靴表演自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深山的清新空气,大山的灵毓,山间清凌的泉水孕育得韩文梅脸儿更白腻,嗓音更甜美。那时候,韩文梅随剧团演出在阜平县各个山川的大小村庄,主演了《潘杨讼》中的寇准、《劈山救母》中的后部刘彦昌等角色。深山的乡亲们都说,最爱看的还是文梅姑娘演的须生戏。

韩文梅

花开大山外

韩文梅从心里崇拜与自己同为女性的老调须生表演艺术家王贯英。1984年,她正式拜王贯英为师,同时也被调到老师所在的保定市老调剧团。

在王贯英的传授指导下,韩文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辍。下乡演出,一天要演两场戏,无论大小角色,她演得都极为认真,演完戏后,睡觉前还要默演一遍当天老师教的戏。唱腔是一个剧种的根本,也是用以表达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她一字一句地揣摩老师唱腔的韵味,并借鉴其他声腔艺术钻研提高。终于,在继承老师唱腔的基础上,她结合自身特点,糅合进了圆润甜美、宽厚凝重的嗓音,使唱腔高亢激越时响遏行云,圆润婉转时似山间缓溪。

韩文梅先后主演了老调经典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中的寇准,《王佐断臂》中的王佐,《反徐州》中的徐达等。她以演须生为主,兼演老旦、小生。1996年,在名角如林的河北省第四届戏剧节上,年轻的她在《梁红玉》中饰演的梁红玉母,以韵味醇厚的唱腔和形神兼备的表演,获得表演奖。

2003年,在河北省青年戏曲表演大赛中,韩文梅以老调传统戏《李渊辞朝》参赛。《李渊辞朝》演的是隋炀帝杨广欲霸占李渊妻子,李渊愤而辞官,途中遇杨广所设伏兵的故事。戏中李渊扎大靠,头戴盔头,不仅有大段唱,还有武打。当时正是酷暑。她穿内衬的布“水衣”,套上“胖袄”,再扎上大靠,头上紧勒马尾织成的网子,戴上重重的盔头,早就汗流浃背了;再演唱,表演各种繁难动作,还有武打,每练一遍浑身被汗溻透,头晕眼花。戏中有一连续长达54句的唱段,叙述李渊受隋炀帝羞辱后的心情。为把这大唱段唱得字正腔圆,又一气呵成,她苦练气口、练喷口,有时练得嗓子充血,打点滴消炎后接着练。最后比赛结果出来了,她荣获河北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十佳演员奖。

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这是全国戏剧界重要奖项,先在各省举行初赛,而后在北京决赛。全国有24个省市3000余名演员参赛,仅河北赛区选出参加初赛的就有近300人之多。韩文梅参赛演的是《调寇》。《调寇》戏中,寇准由县官调进京城办案拜见八贤王时有一段“骆驼跪”表演,即在舞台横贯跪步走,以表现寇准决心办好案又诚惶诚恐的复杂心态。为了练好这段跪行功夫,她的膝盖磨破了皮,血粘在裤子上,钻心般疼痛。好多天走路,她膝盖都不能打弯,只能一瘸一瘸地走,直到膝盖上结成厚厚的茧子。演出时,表演这段“骆驼跪”,她上身挺直,跪步由慢见快,由直步跪行到横步跪行,获得观众的欢迎赞赏。还有,寇准在戏中思索案情时有“帽翅功”表演,即用头上纱帽不同方向、力度的颤动和旋转,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她找到蒲剧老艺人学习帽翅的技巧,对着镜子苦练,脖颈练得麻酸。终于,在众多演员激烈地角逐中,韩文梅获得了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河北省赛区特等奖。接着,她再接再厉,带着新编历史剧《直隶总督唐执玉》赴北京参加决赛,一路夺关克隘,在3000余名参赛者之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大奖赛金奖。

韩文梅(右)与师傅王贯英

花芳香溢远

红梅花儿开了。

韩文梅不骄不躁,对艺术的追求更加执着。她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戏曲表导演高级培训班,受课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和胡芝风、孙毓敏等艺术名家;向北京京京剧院著名老生李崇善学身段,向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陈少云学习“麒派”念白。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艺术家,心里时刻想着乡亲们。韩文梅说,她忘不了,大娘大婶们将水果送到她宿舍,送到后台,非要看她吃下去不可的情景。一年之中,她要率剧团上山下乡演出300多天,演出间隙还坚持为烈军属、孤寡老人上门演唱。平均下来,她一天连续演两场,甚至三场繁重的戏。有一次,在农村演出,她连续演了半个月,台下的观众场场人山人海;最后一天的戏散后,她又为观众清唱了多段,还是下不了舞台。还有一次,在涞源县一山村演出,她正患感冒发烧在输液,闻听很多观众从好几十里外赶来看自己的戏,便拔下吊针,不顾病痛坚持走上舞台,凛冽的风沙往嘴里灌,她硬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完成了演出,使观众感动不已,称赞她:“小贯英是咱好闺女!”

韩文梅名声大了,人更更谦和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学声乐的学生慕名前来找她学演唱。韩文梅毫无保留地倾心相教。那学生临走时对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韩老师,你教了我演唱技巧,更教了我做人。”

2006年,韩文梅应邀参加了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河北省文艺大展演闭幕式大型演出,受到省领导接见。2007年春节,她和著名戏曲名家赵葆秀、谷文月等参加了全国政协春节戏曲晚会演出。

功崇唯志,业广唯勤。我们看到,韩文梅这朵绽放的红梅花历经磨炼,开得更加昂首怒放,更加英姿勃发,更加花艳动人,正可谓:“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猜你喜欢

灵寿县艺校韩文
灵寿县德泰矿产品有限公司
锦州银河艺校作品展示
灵寿县人大常委会 力促联动监督问题整改落实
韩文提要
灵寿县人大常委会 力促联动监督问题整改落实
小香蕉
如果大马不是马?
廉进则腐退
“插班生”的选择
灵寿县政协召开社情民意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