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爱情三角形理论”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2015-10-18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激情三角形

余 水

(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

基于“爱情三角形理论”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余 水

(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

以自编《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为工具对3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验证斯登伯格三角形理论的合理性,调查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得出研究结论:斯登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的中国化是可行的;男生恋爱观比女生更积极;男生择偶标准更注重女生的健康人格特征和内在修养,而女生则更关注男生的人品和才能;在爱情成分的重要性看法中,女生看重亲密成分,男生看重激情成分和承诺成分;有恋爱经历的学生比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激情成分和承诺成分,也更能够“主动表白”。而失恋经历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会产生不良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为主动和积极地追求爱情。

大学生; 爱情三角形理论; 恋爱观

一、引言

爱情三角形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于1984年所提出的关于爱情组成成分的一个理论[1][2]。该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即亲密成分(Intimacy)、激情成分(Passion)、决定/承诺成分(Decision/commitmen),三个成分分别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并按照成分的多少组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该理论在关于爱情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极大的现实应用价值。在国内,受三角形理论影响,已有关于爱情成分的理论出现,如李朝旭等人(2004)关于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的研究,认为爱情包含以下5个方面:伦理与责任、浪漫体验、冲突及痛苦、理性、朋友式关爱。但从总体上来讲,国内关于大学生爱情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大多数研究均停留在“是什么”的现象描述上,与研究或探讨“为什么”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3]。本研究拟在爱情三角形理论的指引下,以爱情三角形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促进三角形理论本土化应用的同时,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咨询)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贵州省贵阳市某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完全是随机化选择,共抽取382名在校大学生,年龄范围为17岁~24岁,平均年龄为19.5岁。女生240人,男生142人。

(二)研究工具

以自编问卷《大学生情感因素调查问卷》为主要工具进行团体调查。该问卷包含4个维度,共计40个条目。主要的维度有:亲密、激情、承诺、行动。其中,亲密成分主要指情感性投入,激情成分或称“情欲成分”指动机性卷入或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承诺指的是认知性的决定与责任,行动指的是即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前面的三种成分。每一个维度列10个条目。另外补充一个测谎条目、一个择偶标准条目,以及一个对一级维度的自我评价条目。回答方式采用四级评定方式,即对“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四个选项进行选择。各维度之间的得分不具备可加性,所以不计总分,只计维度得分。

(三)实施程序

自愿原则下的无记名方式,团体调查。主试为熟悉心理测量学的教师担任。

三、结果与分析

按照四级评定法,即“1-2-3-4”或“4-3-2-1”计分法,对每一份问卷进行得分计算,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关于自编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检验了问卷的信度。方法为:对四个维度进行分半信度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四个维度各自分半信度值

如表1 所示,各维度分半信度系数都比较好,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本问卷的信度符合要求,具有比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其次,是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方法为: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来表达结构效度,结果见表2。

表2 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值

如表2 所示,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全部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标准,说明问卷结构合理,测量结果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本问卷的编制符合测量学的指标要求,问卷设计是有效而可信的,调查结果可信。

(二)不同性别之间的恋爱观差异

1.问卷得分的性别差异比较

问卷的四个维度分别计算总得分,然后比较男女生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之间得分的差异比较(T检验,女240人,男142人)

如表3的数据所示,在亲密、激情、承诺、行动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四个维度方面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同时也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2.关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比较

按照被试选择的百分比排序,男生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相对比较看重女生的以下特征。第一是性格与气质;第二是内在修养;第三是外貌长相;第四是责任心;第五是温柔大方;等等。而与此相对的是女生相对比较看重男生的以下特征。第一是责任心;第二是才能;第三是性格与气质;第四是内在修养;第五是志趣相投;等等。由此看出,男生与女生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依据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3.关于对爱情成分重要性的认知性别差异比较在本次调查中,将斯登伯格三角形爱情理论中的亲密、激情、承诺三个成分列出,并请被试对每一个成分进行10级评定,即依照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重要性给以1-10分的评分,比如:认为亲密异常重要,可以打10分,如果认为亲密一点也不重要,则打1分,以此类推。在此结果基础上,将亲密、激情、承诺三个成分得分为8、9、10分的情况计算百分比,结果如表4。

表4 不同性别之间对爱情成分的认知结果

如表4 如示,男女生对爱情成分的认知存在不同的取向。相对而言,男生比较看重激情成分和承诺成分,而女生比较看重亲密成分。

(三)恋爱经历对恋爱观的影响

以是否谈过恋爱(不包括失恋,主要指正在恋爱中的个体)为依据,探讨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5。

表5 有无恋爱经历之间的差异比较(T检验,有恋爱经历258人,无恋爱经历124人)

如表5所示,是否谈过恋爱(不包括失恋),在亲密成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激情、承诺、行动三个方面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有恋爱经历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恋爱经历的。

(四)有无失恋经历对恋爱观的影响

为了考察失恋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将失恋作为一个分类指标,并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6。

表6 有无失恋经历之间的差异比较(T检验,有失恋经历86人,恋爱但无失恋经历138人)

如表6所示,失恋与否在亲密和激情成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承诺、行动成分两个方面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没有失恋经历的得分显著高于有失恋经历的得分。

(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得分的差异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同心理特征主要在于家庭结构、成长环境等不同,为考察这个因素是否也影响恋爱观,将两者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7。

如表7所示,在亲密和承诺成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激情、行动成分两个方面,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

四、讨论

在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是将爱情作为一种特别的密切关系[4]而论的,而恋爱就是把爱情转化为现实行为的实践过程[5]。本研究中,恋爱观就是个体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以斯登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不太相同,现阐述如下。

(一)关于不同性别之间的恋爱观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在亲密、激情、承诺、行动四个维度中,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择偶标准方面,男生相对而言首选的是人格特征(性格与气质),其次是内在修养,第三才是外貌长相,而女生首选的责任心,其次是才能,第三是人格特征(性格与气质);对于爱情各成分重要性的认知中,相比而言,女生更看重亲密成分,男生则更看重激情成分与承诺成分。以上结果均显示出男女两性在恋爱观上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各维度得分的差异表现为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男生比女生对待爱情的认识更加成熟,表现出认知水平方面更加理性。从调查结果的绝对分数相比得知,虽然男女生在激情成分得分上都低于其他两个成分,但是男生在亲密、激情、承诺三个方面的得分比较接近,而女生在三个方面的得分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说明,男生的恋爱观更加符合斯登伯格的三角形爱情理论中的理想模式,即稳定的正三角形模式。本研究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男女学业期望值、就业压力、适应能力等存在性别之间的差异。相对而言,女生在大学里所面对的压力普遍高于男生,从而导致对待恋爱的认识出现差异。另外,行动三角形维度男女比较结果表明,男生更倾向于用相应的实际行动来表达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斯登伯格也指出:“若没有了表达,则爱情的最伟大之处将不复存在”。男性更主动、女性更内敛,这个结果与大学生实际情况完全符合。

其次,在择偶标准方面,男生择偶首选的是人格特征(性格与气质),其次是内在修养,第三才是外貌长相。说明男生选择伴侣看重优良的人格特征,如脾气好坏、性格良好与否,同时还对女生的内在修养提出了要求,第三位才选择外貌长相。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男生择偶标准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新时代的特征。基于社会意义上的“面子”需要和传统意义上的“男权”主义思想,男性还是比较在乎女生的外貌长相的。另一方面,男生对女生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女生具备丰富内在修养的同时,还要求女生具备健康的人格特征,如优良的性格、温顺的脾气等。曾经的“大小姐脾气”、“女子无才便是德”、“野蛮女友”等观点已经不符合当前大学男生的择偶需要了。女生的择偶标准依次为责任心、才能、人格特征(性格与气质),说明女生首先看重男生的人品,也可以说就是看重男生的道德品质。其次看重男生的学习能力或综合能力,最后是健康的人格特征。说明女生更在乎男生的品行问题以及综合能力。这个结果与李明建(2010)[6]、历玉英(2005)[7]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认为,社会对男性要求更倾向于独立,而女性则多存在依赖的愿望。因而女性更多考虑对方物质条件多些,而综合能力是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男性的责任心是对待家庭负责、对爱人忠贞的唯一保证。男性有责任心能够满足女性依附特点的要求,也是让女性产生安全感的必要条件。总体而言,大学生择偶标准逐渐趋于理性,这个结果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都表现出大学生择偶标准逐渐积极、理性的发展方向,如卢春莉(2003)[8]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更注重内在修养、性格,以及综合能力。

第三,相对而言,女生更看重亲密成分,男生则更看重激情成分与承诺成分。按照斯登伯格的理论,亲密成分主要包括: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愿望、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等情感体验。激情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及爱情关系中其它有关现象,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激情引发的是热烈的情感体验。承诺成分包括做出决定和维持关系的担保。承诺引发的是冷却的理性体验。在此,女生相对更看重亲密成分,而男生更看重热烈的激情和理性的承诺。说明女生对待恋爱更看重能够引起温暖感觉的亲密情感因素,男生则更在意热烈的激情体验,以及理性思考后的决定与“海誓山盟”。这个结果符合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心理与行为特点,也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如李明建(2010)[6]研究发现:在恋爱中交往行为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表现为稍微慎重一些,男生在发生接吻、性关系、同居等行为方面的几率远远高于女生。

(二)关于恋爱经历和是否失恋对恋爱观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正在恋爱的学生在激情、承诺、行动三角形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没有失恋经历的学生在承诺、行动三角形的得分高于有失恋经历的学生。按照斯登伯格的观点,除了恋爱关系外,亲密成分也广泛存在于友谊关系之中。是否经历过恋爱,对大学生而言,亲密感都是可以获得满足的,这足以说明不管是否具有恋爱经历或是否曾经失恋,都不影响大学生亲密感的获得。但是,对于激情、承诺、行动三个成分而言,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因为正在体验着恋爱的“甜美”,所以对激情、承诺和“行动三角形”颇有“经验和心得”,导致对三个成分的认同感较高,进而较能理解和接受恋爱过程中的浪漫激情,也更能够相信和理解海誓山盟,也能够体验到积极的“主动表白”的成功与快乐。这个结果与倪林英等人(2013)[9]的研究结果相似:有恋爱经历或者正在恋爱的学生比没有恋爱过的学生更愿意追求浪漫的爱情。同样的道理,恋爱是美好的,而失恋是痛苦的;曾经的海誓山盟、忠贞不二的誓言,在失恋的面前显得非常苍白。这就是说,失恋过的学生不再相信承诺,不再相信“甜言蜜语”式的表白,变得更加理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失恋的经历,对爱情的看法变得更加的茫然甚至对爱情已经灰心。

(三)关于独生子女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对恋爱观的影响

是否独生子女,在亲密和承诺成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激情、行动成分得分两个方面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就目前的社会结果而言,独生子女一般都是生活在城镇或大城市里,而非独生子女则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农村籍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就业期望值高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显得更为谨慎和被动。独生子女更多受到开放环境的影响而在恋爱中显得更为主动和大胆,敢于主动表白,也敢于认同浪漫爱情中的激情体验或激情行为。如同刘永生(2012)[10]的研究结果一样,由于家庭与成长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恋爱问题上,农村女生往往较城镇女生更为谨慎,在恋爱面前望而却步。

五、结论

通过综合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以斯登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为依据,编制适合中国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是可行的,调查结果可靠。爱情三角形理论可以在本土进行应用。

第二,大学男生比女生更能适应恋爱生活,在爱情的认知方面,男生优于女生。

第三,择偶标准男女大学生差异大,表现在男生关注女生的健康人格特征和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要求女生相貌出众;而女生则延续以往的择偶特点,在关注男生人品的同时,也关注男生的“才和能”。

第四,对于爱情成分的重要性,女生更看重亲密成分,男大学生更看重热烈的激情体验和理性的承诺。

第五,正在恋爱中的学生比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恋爱过程中的浪漫激情,更倾向于相信海誓山盟,也更能够体验到“主动表白”的成功感。失恋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不良影响。

第六,在面对恋爱的时候,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为主动和积极。

[1] 李朝旭.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述评[J].社会心理研究,1996,(3).

[2] Sternberg,R.J.The triangle of love[M].New York:Basic Books. 1988.

[3] 余水.二十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内容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

[4]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蔡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6] 李明建.90后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7] 历玉英.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8] 卢春莉.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动态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

[9] 倪林英等.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

[10] 刘永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2,(9).

A Probe into 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Love Based on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YU Shui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

In order 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and to investigat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love,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38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y using a self-editing questionnaire College Students' View on Lov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t is feasible to sinicize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Secondly, boys' views on love are more positive than girls. As for the standards of choosing spouse, boys emphasiz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ner cultivation, and girl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moral quality and ability. Thirdly, for the importance of love elements, boys care more about passion and commitment, and girls care more about intimacy. Fourthly, the students who have love experience can understand and accept passion,commitment and expressing love more than those who do not have. Love failure experiences have bad effect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ove view. Finally, the female student who is the only child of family takes more initiative in pursuing love than those with siblings.

College Student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Views on Love

B849

A

1673-9639 (2015) 02-0179-06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韦琴红)

2014-12-01

余 水(1976-),男,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激情三角形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