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结构研究

2015-10-18吴志兵蔡晓蕾和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上海200120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40

金融经济 2015年14期
关键词:规模工具商业银行

吴志兵 蔡晓蕾(和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由于中国的租赁规模现在已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租赁渗透率也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其数据也极为庞大,因此,本文将租赁数据作为一项新数据,列入社会融资规模中来,以体现租赁融资在中国最近几年的飞速发展,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新特点。另外,做一说明,本文所称的金融企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拿着金融牌照企业,而是具有放贷性质的企业的合称。

一、金融市场融资工具融资规模分类数据

截至2014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123万亿元,该数据2005年底为30万亿,10年增长了3倍。在此期间,社会融资规模从3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也得到了飞速增长(见表1)。

1.银行信贷仍是主要的融资工具

2005年至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由3万亿元增长至17.5万亿元,但人民币贷款也由2.4亿元增长至9.8亿元。统计结果显示,虽然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呈下降趋势,但该期间人民币贷款仍稳居社会融资规模50%~78%之间的比例,主导地位未曾发生改变。

2.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并驾齐驱

2005年至2014年期间,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发展迅速。委托贷款贷款规模由1961亿元增长至25069亿元,增长近12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也由6%附近的位置,逐渐提升至现在14%的水平。

3.外币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发展不稳定

外币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发展起点较低,在进十年期间有所发展,但表现不大稳定。两者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处于发展高峰期,外币贷款出现了两次超过9000亿元规模的双峰值时期,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2010年甚至达到了23346亿元的规模。

4.信托贷款发展迅猛

信托贷款在2005年尚未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畴,可见规模很小。然而2006年以后,信托贷款规模迅速发展,数据从2006年的825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高峰值18404亿元,增长超过21倍。

5.股票融资较为稳定

股票融资主要体现在沪深交易所的IPO以及定增等股权融资方式上,股权融资规模较为稳定。近10年来,虽然股票IPO融资经常受证监会政策掣肘,但股票融资规模大部分时间处于2000~5000亿的规模,其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比例也在1.2% ~7.2%之间徘徊,表现得相当稳定。

6.租赁融资异军突起

租赁融资近10年异军突起,从2006年之前不足100亿元的融资规模发展到2014年近11000亿元的水平,增长近110倍。与此对应,租赁所投放的资金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也从2006年的不足0.2%上升至2014年的6.3%的水平,发展极为迅速。

7.中小企业私募债、P2P、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规模尚小

2012年6月试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勃然而起,但随后发展不尽如人意,2014年2月末总规模才430亿元左右。P2P融资规模增速迅速,从2012年200亿元规模增长至2014年近2000亿规模,但相对来说,数量仍然不大。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启动试点以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曾一度中断,2012年5月重启,此后,年资产证券化规模分别为193亿元、157亿元和2770亿元。但2014年的规模爆发,主要是由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导致。

表12005~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及结构

二、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变化特点

1.融资工具渐趋多样化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生态渐趋成熟,出现的金融工具也逐渐增多,渐趋多样化,金融市场和产品结构不断创新[1]。融资工具渐趋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融资工具的出现。资产证券化、P2P以及私募债等,都是新兴的融资工具。第二、非银行信贷融资工具的加大运用。

2.次贷危机后非银行信贷类融资工具运用呈爆发式发展

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已受到强烈冲击,当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季度增速下滑至6.8%的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推行刺激政策,社会融资规模一年之间翻倍增长,由71112亿元升至14125亿元,升幅为98.6%,而银行直接信贷规模由49041亿元升至95942亿元,升幅为95.64%,这带动其他融资工具带来的融资规模迅速攀升。

3.商业银行参与并推动融资工具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控制着中国绝对数量的资金供应,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为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商业银行往往会积极投身到金融的创新中去,最明显的一项业务是银行承兑汇票的发明。另外,银行资金还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购买企业债券等形式大量流入资金需求方。这表明,商业银行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融资工具的创新,并推动了市场融资工具的发展。

4.旧时融资工具焕发新生

改革开放初期,信托以及租赁作为引进外资的工具,被加以利用。八十年代,两种融资工具发展迅速。但是,在随后的市场运作中,因为没有控制风险,产生大量的坏账,致使整个行业发生亏损,导致了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成批的死亡。但最近十年,经过前期的整顿,信托、租赁等融资机构通过规范发展,又获得了大量业务。

三、市场融资工具结构变迁的阐释

1.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金融市场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融资需求,例如短期与长期的融资需求,股权与债权的融资需求等,因此,必然要创造出适应的融资工具来满足融资者的需求。因此,市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投资工具来供投资者做选择。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推动着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信贷满足不了资金需求方的所有需求,所以,债券、信托、股票等其他融资工具纷纷被接受并加以运用。因此,也刺激了信托、委托贷款以及股票等投资工具的发展。总之,供需双方的一致需要,以及金融机构的创新意图,共同推动了金融市场融资工具的发展。

2.宏观政策的强力推动

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顺势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营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力推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国经济增长信心。在此背景下,市场融资主体(主要表现为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充分运用各种融资工具,借入资金,加大投资建设。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租赁融资等融资规模数据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3.金融机构监管政策催生新的融资工具蓬勃发展

2010年的时候,四万亿政策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发展的过度膨胀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过度扩张。经济过热导致市场出现担忧情绪,在此背景下,财政部、银监会、发改委、住建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连续出文限制政府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银行贷款。2012年12月,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试图制止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采用各类违法违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2014年国务院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债务不得增加的意见。另外,1998年以来,商业银行实行存贷比的考核指标,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也导致商业银行亟需寻找资产出表工具[2]。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指导原则,也使商业银行不大愿意在低收益的水平下大量放贷。

四、金融工具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务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融资工具发展迅速,但某些融资工具并没做到与该金融工具应有的本质相符,最明显的是商业银行热宗的通道业务。另外,各种金融机构创造的融资工具所做之事都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这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所创造的业务对金融的深度发展没有根本的推动。目前中国租赁市场大部分租赁机构仍然以信贷模式开展业务,并没有对租赁物的售后市场进行开发和管理,很明显,租赁公司租赁物的管理功能没得到发挥,这也脱离了租赁的本质。所有这些,都体现为融资工具的同质化竞争。

2.金融工具投向过于集中产生的市场风险问题

受到次贷危机影响,中国中小企业经营产生了负面问题,影响了放贷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中小企业与放贷机构的互动关系如下:需求不振致使产品积压,产品积压致使收入下降,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收入下降产生财务困境,财务困境导致放贷机构坏账提升,坏账一升,则压缩该类信贷。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而导致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房地产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有可能产生问题。政府控制政府平台的融资规模,也显示政府平台融资过度,可能产生偿债压力。因此,融资工具一窝蜂的向少数几类企业奔跑,容易产生市场风险。

3.金融监管不完善的问题

有些金融工具属于新型工具,例如P2P,他为市场上的闲散资金和难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到款的筹资者撮合匹配[3]。这部分解决了市场上资金的出路问题,也部分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由于P2P借助的是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一个交易平台,当前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一方面,供需双方并不能有效的了解各方信息,尤其对于资金供给者来说,资金需求方信息不能充分获得;另一方面,撮合交易的互联网平台实力如何,一般的中小投资者也很难具体考察。这些将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例如筹资者的失踪,平台老板的跑路,将会给投资者造成大量的损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说,P2P平台倒闭导致投资者资金血本无归。因此,对于新出现的金融工具,其监管由于无历史经验可循,或者根本就没有准备,会产生监管空缺;或者将其归类为某类成熟的金融业态,更有甚者,将其规划为非法集资,这又会打压其发展。所以,面对市场的变化,监管机构要审时度势,认真辨析,将金融的监管,逐步完善。监管措施,不能缺位,也不能胡为,要跟的上金融业的发展,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

[1]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研究》,1~14页,2012年第10期.

[2]彭少玲、黄水池、李础蓝,《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及模式选择》,《海南金融》,37~39页,2009年第2期.

[3]徐婷婷,《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快速增长的影响探析》,《吉林金融研究》,26~30页,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规模工具商业银行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巧用”工具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