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 巧导学困生理解文章
2015-10-17许登霞
许登霞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Reading(阅读)部分的教学,都是教学重点。阅读课的目的应是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技能和水平。以Reading部分的文章为载体,指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有用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明白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提高学生英文写作的技能。人教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较,每个单元Reading部分所选用的文章篇幅加长了,生词量增大了,内容也更复杂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这些新教材的文章,感觉比较吃力,无法看懂文章。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充分理解Reading部分文章的文意,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做好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这个单元其他知识的信心。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琢磨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所学的文章,以下是我的一次教学实践和反思。
一、教学内容介绍
本节课的阅读语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Unit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板块。文章标题为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主要内容是讲述一对中国姐弟王坤和王薇骑自行车沿湄公河而下旅行的相关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述了王坤和王薇骑车旅行的梦想和计划;第二自然段通过对王坤的姐姐王薇做事的方式进行介绍,让大家了解了她的性格特点,她是个固执但执着的女孩;第三自然段描述了王坤和王薇为这次旅游所做的准备,对旅游路线的选定以及他们通过查阅地图对湄公河情况的了解。全文共480个单词,其中难度大的单词占很大比例。最难理解的段落是第三自然段。
二、通常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所在
对于本节课的阅读语篇,常规的教学方法是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再详细理解文章。即在引入话题之后,首先让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找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逐段设置一些细节问题让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则行不通。你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出各段大意,而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根本不知所云。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甚至有些学生直接选择放弃阅读,去看别的书,学习别的科目去了,致使后面通过回答问题理解文章的环节更加无法进行。
三、我的做法
基于对上述情况的考虑,我重新做了教学设计。
首先我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文章标题Journey Down The Mekong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谈论与旅行相关的事情,旅行的目的地是湄公河。由此我们获得了理解文章的两个基本要素——事件和地点。
然后进一步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有关湄公河的介绍,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知道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跨国水系,流经中国云南省、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终流入南海。由此,我提出问题:“Which kind of transport are they going to use?(他们将采取什么方式的旅行?)”在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容易找到“take a bike trip”这个表达,从而知道旅行的方式是骑自行车。这个答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很熟悉这种旅行方式。对于学困生而言,能自主找到答案,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信心大增,便有了继续阅读文章、了解更多信息的欲望。
我继续抛出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paragraph one?(第一段中提到了多少个人?)”“What is their relationship?(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o planned the trip to the Mekong?(谁为湄公河之旅做计划?)”“When did they get the chance to take the bike trip?(他们什么时候进行自行车之旅?)”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对第一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更强化了阅读文章的信心。
此时,我让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本段的大意,大部分学生能找到“dream”这个单词。
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的topic sentence(主题句)。第二段主要讲述姐姐王薇的一个shortcoming(缺点),就是stubborn(顽固)。在这个环节,我教会学生一个阅读技巧,就是英语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出现在这一段的段首或者段末。整段文章通常都是围绕着主题句展开。
扎实地理解完第一、二自然段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学习信心倍增。虽然第三自然段是本篇文章中最难的段落,但学生已经消除了害怕困难的心理,进入第三段的理解,势如破竹,非常顺利。第三自然段讲述王坤和王薇姐弟俩到图书馆里查找地图和资料,为旅行做准备。在这一段里,对湄公河的描述是难点。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湄公河起源于青海省一座山上的冰川(glacier),因此,水是既清澈又冰冷的(clear and cold),起初由于地形落差大,所以河水流动快(move quickly),当流到宽阔的峡谷(wide valleys),河流就变宽了(wide),变暖了(warm),河水也变成了黄褐色(brown)。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常识,运用起学生的常识,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也帮助学生增长了地理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感受了文章生动的描述。最后,让学生想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能想到“preparation(准备)”这个单词。
四、反思
总体而言,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我把握了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了合适的方式进行指导。
如果一开始我就让这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去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大致内容,然后再去理解文章的细节,学生会被过长的篇幅、过多的生词吓怕,从而放弃阅读。因为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觉得老师布置的任务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无从下手,没有信心阅读,有的甚至对要阅读的文章望而生厌,产生排斥抵触的心理。这是最糟糕的结果,学生连文章都不接触,就谈不上学会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指导方法。首先从学生感兴趣、能把握的知识点入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