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5-10-17孙丽屏
孙丽屏
我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对现代文阅读教学做了很多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用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我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要根据课文特点,用不同的形式(美文齐读,其他文章默读),让学生用心读一遍课文,让学生用笔画出疑难字、词、句及初读印象最深的、精彩的句子等,读出对课文的第一感觉;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说什么都行,只要是从课文中生发出来的。比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有学生说:“这是一篇警醒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文章,我是从罗布泊消逝的惨状读出来的,真让人痛心。”有学生说:“这既像一篇说明文,又像一篇抒情散文,我还说不清。”我及时肯定:“你的感觉很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会联想到八年级上册吴冠中的《桥之美》,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我们会清楚本类文章的特点。”……有了学生对课文这样的了解,我会再次定位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了。因为用心读了,大家都有话说,发言非常积极踊跃,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大家都想展示自己的精彩。
二、速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上一环节已基本弄清;是怎么写的,这是我进一步重点引导的问题。为此,在速读前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大家思考,罗布泊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提到的还有哪些?边读边画出相关词句,三分钟时间。”问题具体,不是随便说就能得到肯定的,从这个角度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大家都认真阅读,细心勾画,准备着下一轮的精彩展示。三分钟后,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说:“我在10—13自然段读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1.塔里木河人为改道;2.盲目滥用水。”我以此为切入点,追问:“原因介绍完之后,作者又写了什么?”另一同学站起来说:“介绍了罗布泊现状的荒凉,文章最后还提到了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剧。”读完后,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引出说明对象罗布泊。”到此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引出说明对象——古今对比——消逝原因——现今荒凉景象——悲剧还在继续,强烈呼吁人们正视现实,提高环保意识。这同我们以前学的哪篇课文相类似?有的说《大自然的语言》,有的说《奇妙的克隆》,还有的说《生物入侵者》……它们都用了逻辑顺序,属事理说明文。
三、大声读精彩句、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知,这一环节对他们来说,没有难度,差别只是语言的准确性、理解的深浅度。这也正是我指导学生如何赏析语言、引导学生思维的机会。对此我依次让同学们交流自己对精彩句、段的理解。我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重在指出他们在赏析中存在的问题。一位同学说:“我认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很有警醒意味。”“不错,击中了要害,能再具体一点吗?”我说。他的脸有点红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请他坐下。另一位同学说:“‘又字表达了人制造悲剧之多以及作者对悲剧制造者——人的极为不满,也透出了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句末的感叹号强调了强烈的谴责意味。大家点头、会心地微笑,忙着在书上做着笔记。又有同学说:“‘罗布泊像座仙湖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其美好、明静的特点。”同学们的精彩还在继续。此时我被大家的投入和激情感染,动情地说:“同学们,咱们是在赏析说明文吗?文章有说明,更有描写、议论、抒情;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抒情性;既是一篇说明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确切地说是一篇报告文学,同吴冠中的《桥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解开了困扰同学们的文体问题。在同学们理解的基础上,生生、师生交流碰出了智慧的火花,一切都在自然形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加深,知识在明晰,困惑在解开,阅读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四、齐读课文,整理知识,学以致用
到此,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齐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整理了前面三个环节的知识,形成了文章的知识体系,又使学生在心领神会地理解、朗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读完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要节约用水。”……“大家谈得都很好,不过我想提醒大家,不是‘我们怎么样,应该是‘我怎么样,这才是有意义的。‘我做好了,‘我们自然就做好了。前面大家谈的是课文内容给我们的启示,而写作上给我们的启示呢?文章思路清晰,运用了逻辑顺序;表达方式既有说明,又有描写、议论、抒情,融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我们应熟读课文,加深领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弄清四个问题:一、写了什么;二、怎么写的;三、怎么写得这么好;四、学以致用。我用“四步教学法”来实施:用心读感知内容——速读理清思路——精读理解精彩句、段——齐读学以致用。由简到难,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由课内到课外,由学到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每个阶段的问题具体而不设槛,学生轻轻松松能学进去,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学生同文本交流、学生同学生交流、老师同学生交流的有效性。课堂抓住基本,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前后勾连,自然梳理知识。文体不同、特点不同,给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文章不同、侧重点不同,给学生独特的知识感悟。让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同中求异,领悟每篇文章独特的魅力。即使遇到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总能根据所学,找到自己理解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一解决问题,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轻松,轻松就心生喜悦,在轻松喜悦中,自在地学得了相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