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良好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2015-10-17马志伦

教育界·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育情感家长

马志伦

有的学生,在校表现尚好,但在家不服家长管教,任意胡为,称王称霸,家长对此无可奈何,便求助老师。我班学生小刘就是这样一类学生。该生长得人高马大,学习上有一技之长,比如外语和电脑是他的强项,但也有一些散漫的习气,离开学校,就如同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特别是到了家里,更是无法无天,把家人苦口婆心的教育视作耳边风,声称家人的教育及做法已经落伍,动不动就顶撞家人,有一种叛逆心理;上课经常迟到,晚上很晚回家,考试成绩江河日下。家长很希望老师能想些办法对他进行教育,帮他改正缺点。

我想家长之所以求助老师,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有威严,说话学生不敢反对,有办法管住学生。认为老师有办法管住学生,主要是觉得学校本是教育人的场所,有特殊的优势,而老师有这方面的经验;但认为老师有威严,说话学生不敢反对,这是家长的思想误区。

因此,我的做法首先是消除家长的这一思想误区,即老师可以利用其身份,用压服的办法迫使学生就范。说到底,老师的教育如果比家长有效,主要还在于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恰当。但学校教育毕竟不能涵盖或替代家庭教育,老师必须时时与家长沟通,特别是对有些还在用老一套办法或经验教育孩子的家长,需要和他们解释或共同商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当今高中学生的实际。

和家长解释或共同商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围绕“教育是先教还是先育”这一问题。我以为从对高中生教育的角度上说,应该是先育后教。这里所谓的“育”,就是培育,即培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爱是需要培育的,培育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双向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先得让学生和孩子接受你,然后才能灌输“教”,使“教”变得有效。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严格和严厉,认为不严格不严厉表明教师和家长的怠惰,严才能出材。这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是有效的,但也有牺牲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为代价的缺陷。如果把教育学生和孩子当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艰巨工程来看待,以人为本的良好情感基础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怎样培育师生和亲子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呢?我觉得,首先是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而不是短视的、功利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曾把16岁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年龄阶段,认为这一阶段的人的道德思维水平的成熟度在明显增长。高中生正是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他们已经不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了,自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评判能力,如果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和孩子的过程中,只是将教育当作一种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那么教育效果将是苍白无力的。而现在恰恰有一些学生和孩子认为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是功利性的,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不愿扶助他们走出沉重压力的沼泽。缺乏“育”之基础的“教”,反而会让学生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有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学生和孩子的缺点甚至错误,要让他们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教育的目的便是让已经犯错的人,不要再走回去欣赏曾使他摔了跟斗的那个坑。当然,宽容不代表是一种无原则的原谅,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平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倾听学生和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以成人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循循善诱。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和孩子心存宽容之心,会激起他们对教师家长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老师家长所讲的道理。

其次,教育应该保持耐心,“小不忍则乱大谋”,教育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比如小刘,就在我为他经过教育之后思想行为大有改观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想不到他又故态复萌。有一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向我讲起,该生进校,不按要求停放自行车,还要吵闹,甚至撒泼。这使我想起那天早上第一节上课时,小刘迟到,因为在上课,所以没有批评他。然而想起由于他的迟到,使课堂教学受到影响,就想借此严厉“训斥”一番,但我还是忍住了。在和他谈话时,我先是问了他早上到校有何实际困难,能帮他做点什么。小刘开始有些紧张,慢慢地在闲谈中告诉我早上事情的经过:原来小刘自感经常迟到,虽没有受到作为班主任的我的严厉训斥,但也觉得不好意思。这天早上从家出来,自行车发生了点故障,匆忙进校之后,眼看快迟到了,所以就把自行车随意地就近一放,不想执勤老师发现了,并让他按规章停放,他一急便和老师争吵,还企图通过耍赖拒不认错。尽管最后小刘嘴上认错了,但心里想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太抠,为何晚到一分钟也算迟到。经过深入地交谈,我发现小刘经常迟到的原因有二:一是沉迷电脑游戏,晚上很晚睡觉;二是因为觉得反正迟到是改不掉了,又嫌家人烦,所以也就听之任之。

小刘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是明显的,并且头脑里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毕竟已有了一种悔改之心。小刘之所以屡次迟到并且屡教不改,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小刘缺乏责任感和毅力。在和小刘交流了之后,我就要求小刘能够明白老师以及家人所说所为的出发点是什么,自己应该像个成人一样有自制力和责任心。同时也和小刘的家长作了沟通,希望家长在平时的言语和行为中,不要流露出厌烦和放弃的思想,要学会宽容,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当然,仅仅有良好的情感基础还是不够的,有情感是一回事,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教育过程使之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又是一回事。要改变一个人的固有思想观念和积久的行为习惯是很难的,要别人理解教育中渗透的情感也是不易的。对于老师来说,要做好长期育人的思想准备,对学生是这样,对学生的家长也是这样。家长把在家难以管教的孩子交给老师时,是因为他们把老师当作教育的行家来看待。为此,老师就应该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反思,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成为真正的教育行家。

猜你喜欢

培育情感家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家长请吃药Ⅱ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