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初中语文的对话式教学
2015-10-17苏磊
苏磊
摘要:对话式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中的对话环节,它不仅可以体现教学中的“互动”,更可以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目标,并在对话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对话式 尊重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25-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倾向于单方向的灌输模式,也更倾向于信奉教材的模式,但是在素质教育提出的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都将处于一个平等的教学地位。下面就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进行细致的探讨。
1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学
传统的教学形式都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只是被动的听众,主观能动性很难调动起来,对话教学根本无法实现。而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对话式的教学也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教师要学会去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进入中学之前,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会尝试不断的改变和同化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让他们逐渐地失去自我,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有真诚的情感。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相对敏感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极端的分化,有的学生会表现得过于内向,有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极为不佳,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因此,教师要以最真诚的心去触碰这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断进步。比如一个平时在朗读课文时总是怯怯懦懦、细声细语的学生,终于敢大声地在同学面前流畅的完成朗读的任务,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能够如此勇敢地展示自己,老师真替你感到高兴。”教师这句简单的话语已经触碰了学生的心灵,相信这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表现得更加勇敢。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学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可以做到真正无碍的交流,因为他们在学习上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他们既处于提问的状态,也处于回答问题的状态。比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收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和与济南冬天有关的资料,然后组内推选代表汇报,最后评比出收集资料最多的小组、收集资料最有针对性的小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资料中对老舍先生生平的介绍来推测其在《济南的冬天》中会寄予怎样的一种心绪;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写景文章的了解来推测老舍先生会采取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展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结合对济南冬天的了解来归纳总结济南冬天到底有何与众不同;如果自己是《济南的冬天》的作者,又会采用哪些表现手法,又会表现出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总之,学生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将会对《济南的冬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扮演了听众的角色,也扮演了演员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好奇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一节课下来都未能说上一句话,很多真实而独特的想法便逐渐地隐藏在心里,因此教师需要捍卫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编排成戏剧,并通过对话式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故事的情节,这种对话形式的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3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学
提到教师与文本的关系,很多人都会觉得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不就是“备课”吗?诚然如此,但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备课中“过分信奉教材”的心态,教师要做的是尊重文本,而不是信奉文本。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的尊重文本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走进作者的心里,而充满情感的朗读是体会作者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的备课要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主。只有在大声地朗读中,教师才能更好地体会文中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才能体会到祖国被侵略者占领的屈辱心情。有的教师在朗读中流下了澎湃的热泪,我们可以想象到何等的情感共鸣才让这些教师流下感动的泪水。此外在尊重文本的同时要避免以今人今事的态度来评价文本。时过境迁,当时作者写作的时代和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要学会以前人的眼光来对待文本,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
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补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学生有必要从过度信奉课本的状态中走出来,学生要明白教材只是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全部。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己质疑课本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学生大可质疑“范进真的疯了吗?”、“范进变疯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自己过度兴奋吗?”、“如果范进没有变疯,那么他的仕途之路又会如何发展呢?”等等,学生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此来培养质疑课本的能力。另外学生也可以拓宽阅读的渠道,可以广泛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比如学生在学习了《香菱学诗》之后可以选择阅读《红楼梦》;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之后可以选择阅读《水浒传》等,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能更深刻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同时也能扩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的素养。
由上可知,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在教学中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弥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2]宁文静.对话教学在高校速滑课教学中的实施[J].冰雪运动,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