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实践思维视角下的网络及现实利他行为比较
2015-10-17曾艺敏
曾艺敏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中庸实践思维视角下的网络及现实利他行为比较
曾艺敏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抽取138名被试,使用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以及现实利他行为总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利己行为与观念则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3个维度以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更倾向现实.
中庸实践思维;现实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差异比较
0 前言
随着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中庸”从哲学走进心理学.中庸二字最早见于孔子《论语·雍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被赋予不同含义.徐克谦对此进行整理,概括指出中庸思想的3种含义:从西周时代恰到好处遵循刑罚标准到孔子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最终与人的内心状态联系起来[1].由此可见中庸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近年来,从心理学视角对中庸实践思维的讨论研究不断深化,研究者依据界定范围大小及着重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中庸”构念并对其进行测量,如吴佳辉等[2]主张用事前思考来看中庸;李华香[3]主张冲突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来看中庸;杨中芳则视中庸为一套多元心理层次的思维体系,构建了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4],在此基础上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纳入该体系之中,对中庸实践思维主要研究进行整合,是当前中庸实践思维研究的代表.该体系包含2个层面:集体文化思维层面和个体心理思维层面.其中个体思维层面又包括生活哲学(看人论事、生活目标、处事原则)、个别事件处理(择前审思、策略抉择、执行方式)、事后反省(自我修养提升、个别事件反省)及心理健康.该构念的效度研究[5]表明:代表处事原则板块的待人守则、拿捏意识和处世信念/价值3个变量与代表具体事件处理的4个变量(分别为趋势掌握、多面性、整合性、和谐型)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个体具有的处世信念将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个体的具体行为也体现其中庸实践思维.同时,在具体事件处理层次,多面性、整合性及和谐性3个维度直接互为正相关,表明个体在具体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审思、策略、执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利他行为存在两种不同取向的定义,一种取向侧重于利他行为利他损己的结果,持该取向的主要是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另一种取向从动机角度出发,视利他行为为自愿付出又不期回报的行为[6].随着互联网的盛行,人们通过网络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网络交往日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者对利他行为的关注也开始涉及网络上的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使他人受益,而行为者本人并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如在网上无偿提供有益信息,资源共享,网络道义支持或精神安慰[7].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主要不同体现在利他行为发生的环境不同[6].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利他行为具有不同于现实利他行为的特征,如:无形性、广泛性、及时性和公开性(指除了网民身份信息匿名外,网络利他行为过程都公开地反映在网络上)[7].研究者指出,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社会支持行为更加方便[8],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将增加,且网络利他行为要多于现实利他行为.
具有中庸生活哲学者,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时,更加顾全大局,处事多方衡量,追求生活和谐[4].现实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利,但对个体本身可能会造成损失.具有不同程度中庸实践思维的人在遇到可能影响到自身和大局的和谐性的利他行为时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利他行为呢?由于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存在差异,中庸实践思维者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行为的表现是否也会存在差异?现实利他行为由于其环境的现实性,个体在行为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中庸实践思维者又较倾向于多方衡量做出最佳选择,因此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相比较现实利他行为,虽然个体网络行为受到的约束较少,也无需过多考虑行为对现实整体和谐性的影响,但个体现实利他行为越多,越容易形成为他人福祉考虑,关心他人,在行动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持久倾向,既容易形成利他人格,其做出的网络利他行为也会比较多.因此,研究作出如下假设:个体的中庸实践思维水平越高,那么其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越高;高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量表得分前27%)的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得分后27%).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138名有效被试,平均年龄为22.89岁,其中男性被试74名,女性被试64名.
1.2 研究工具
1.2.1 中庸实践思维量表
采用吴佳辉等编制的中庸实践思维量表[2],该量表有13个项目,包括多方思考、整合性、和谐型3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氏7点记分(“1”为非常不符合,“7”为非常符合),计分方式是先分别求3个维度得分平均数,相加得到总分,得分越高代表中庸实践思维水平越高.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1.2.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
采用郑显亮[9]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该量表有26个项目,包括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和网络提醒4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计分(“1”为从不,“4”为通常),得分越高代表网络利他行为程度越高.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1.2.3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
采用李艳芳[10]编制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问卷含22个项目,包括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利己性行为与观念5个维度.采用李克氏7点记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现实利他行为程度越高.研究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0.81.
1.3 施测过程
研究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测试,剔除作答不完整和不认真的问卷.
1.4 数据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对量表和问卷得分情况进行统计;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中庸实践思维得分与现实利他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得分的相关程度;将中庸实践思维得分的前27%划分为高中庸实践思维组(42人),将中庸实践思维得分的后27%划分为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9人),分别比较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
表1 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及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考察中庸实践思维实践量表,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性为的得分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各个主要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2 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
2.2 中庸实践思维得分与现实利他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中庸实践思维得分与现实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关系,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中庸实践思维与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关心和关注自己、利己行为和观念两个维度没有显著相关,与整体利他行为显著正相关.说明中庸实践思维程度越高,利他行为观念和行为表现得分越高,利己的观念和表现与中庸实践思维高低没有相关.中庸实践思维与网络利他各维度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都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中庸实践思维程度越高,网络利他行为越多.
2.3 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比较
为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高低得分组上的差异,将中庸实践思维得分的前27%划分为高中庸实践思维组(42人),将中庸实践思维得分的后27%划分为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9人),分别比较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的结果表明,在现实利他行为上,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以及现实利他行为的整体得分上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而在利己行为和观念上却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关心和关注自己维度上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得分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在网络利他行为上,高中庸实践思维组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及整体网络利他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分享维度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比较结果
3 讨论
3.1 中庸实践思维、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中庸实践思维与网络利他行为、现实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中庸实践思维越高,利他行为越多.具有中庸实践思维的人做事谨言慎行,顾全大局,但对利益的思考可能并不局限于与己相关的抉择.中庸实践思维可能也具有道德性、实用性、文化特定性和社会适应性[11].中庸实践思维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带有特定的文化色彩,中华文化讲究助人,倡导友爱,中庸实践思维个体受文化因素影响更大,在行为过程中他们更倾向通过行为适应带有该特定文化色彩的社会.因此,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行为选择除了维护自身和谐,也同时考虑行为的社会期许,考虑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由于个体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利他人格,也就不难理解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和网络利他皆存在显著正相关.人们在现实中的利他行为与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存在正相关[6],也说明这点.
值得注意的是,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中的关心和关注自己、利己行为和观念两个维度并没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与他人相关的维度,即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显著正相关.从中可以看出中庸实践思维者侧重对大我的考量,对自身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而文献[2]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与私我意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文献[2]的研究使用的自我量表是从国外文献翻译而来,量表的构念来自于国外自我意识中所采用的定义与测量题目.而华人文化中的所谓的自我与国外的自我构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的自我意识量表并不能很好体现华人的自我意识.
3.2 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
在现实利他行为上,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以及现实利他行为的整体得分上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而在利己行为和观念上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关心和关注自己维度上高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得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在网络利他行为上,高中庸实践思维组除网络分享外其余维度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的哲学前提为执中无咎,中庸实践思维背后的天人论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和谐,认为争则共损,合则共赢[11].高中庸实践思维个体可能由于行为受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约束和道德自我期许,相比较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具有更稳定的利他人格,行为选择更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时,更容易由于内在对和谐的强调做出利他行为,包括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
高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在关心和关注自己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利己行为和观念上,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却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高低中庸实践思维组都会考虑自我,但是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对利己行为表现较少,在表现利己行为上的约束比较大,考虑也更加全面,这种约束和全局化思考模式很可能来自于文化影响内化而成的自我道德期许[11].
网络利他行为中的网络分享是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他人分享的行为[9].利他行为越是涉及到成本就越微观,个体利他倾向越弱,也就是说人们的利他倾向与其成本代价成反比[12].比较网络支持、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这3种网络利他行为,做出网络分享这一利他行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比较小,并不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更由于现有媒介工具高度发达,手机、电脑被人们所熟悉、并频繁使用,随时分享更是很多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高低中庸实践思维组都比较容易做出这一利他行为,因此两组在网络分享维度上的利他行为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在面对网络支持、网络提醒、网络指导等需要有较大的成本(如情感投入、特定时间精力投入)的利他行为,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的利他行为受到了成本限制,又没有感受到强烈的道德期许和要求,更容易选择不进行这些助人行为,而高中庸实践思维组由于较高的和谐性要求,行为显著多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
4 结论
由于中庸实践思维具有的道德性、实用性、文化特定性和社会适应性,中庸实践思维越高,利他行为越多.而且利他者更易形成利他人格,所以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皆存在显著正相关.
高中庸实践思维对和谐性的要求较高,比低中庸实践思维有更多的现实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具有成本,高中庸实践思维者在网络支持、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上的利他行为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者.
[1]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J].孔孟月刊,1998,(37):5-9.
[2]吴佳辉,林以正.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的编制[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5,(24):247-299.
[3]李华香.人际冲突的中庸行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5.
[4]杨中芳.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探研的初步进展[J].本土心理学研究,2010,(34):3-96.
[5]杨中芳.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4):1-21.
[6]郑显亮.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31-37.
[7]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49-51.
[8]王霞.网络社会支持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J].黑河学刊,2009,(7):133-135.
[9]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0]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1]赵志裕.中庸实践思维的道德性、实用性、文化特定性及社会适应性[J].本土心理学研究,2010,(34):137-144.
[12]缪代文.利他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成人高等学刊,2010,(4):55-59.
(责任编辑 钮效鹍)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Reality Altruistic Behavior from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ZENG Yi-min
(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46,China)
With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of Undergraduates,College Students'Altruistic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Scale,a survey is conducted among 138 college student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ality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in the golden mean (of Confucian school)thinking style.Results indicate that:(1)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reality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nd;(2)the average score of high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ow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on the total score of reality altruistic behavior,responsibility of altruistic behavior,respecting and concerning other people,idiographic manifesta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while average score of behavior and concept of egoism is significantly lower;(3)the average score of high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group has more advantage than low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in the total scores of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Internet supplement,Internet guidance and Internet reminding.In conclusion,people of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 tend to altruistic behavior.
golden mean thinking style;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reality altruistic behavior;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844
A
1673-1972(2015)03-0107-05
2015-03-25
曾艺敏(1991-),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