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聋人大学生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10-16全玲
全 玲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事制度和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残疾人和健全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聋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情况不平衡,大部分用人单位拒绝聋人大学生;聋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与被动性严重的情况;教育水平对提高就业质量有决定性作用,但聋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存在明显偏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差距较大;聋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社会扶助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效应明显,但残疾大学生要实现就业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
根据吉林省提供的2014学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听障学生学习绘画专业的就业率是比较低的,达到46%。这也向大学(高等特殊教育)的职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是停留在过去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与时俱进,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确实是关系到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怎样改革和创新高等特殊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好地为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能力和素质保障,为学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找准听障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残疾学生的发展谋福利,最主要的是从“加大绘画技能实践训练、引导课堂作业‘市场化’、构建3+3x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三个方面去付诸努力:
一、加大绘画技能实践训练,鼓励创意
在专业上,怎样根据聋人的生理特点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这是我们特教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聋生由于其生理特性,“所见即所得”的思维特征表现明显,根据其思维特性,可在教学中采取情境学习、情境认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聋生创设富有真实性、复杂性的学习环境[1]。他们具有注意力集中、模仿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临摹写实具象的事物要比健听人临摹的画面效果好。但同时听障生由于听觉受损,对外界接收的信息有限,在分析和综合事物的能力上相对较弱,他们思考问题时会出现片面、简单的倾向,甚至容易表面化[2]。根据听障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中强化实践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精简与整合,在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大绘画技能实践训练。加大写实风格的临摹课程和创作课程的课时量,打破课程内容局限,可以使听障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以油画专业为例:增加设置油画静物临摹、油画风景临摹等专业基础临摹课程并增加专业课程学时,最大跨度为三个学期,为听障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具象绘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技能与素养基础。为了发挥听障学生思维专注、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增加设置油画装饰画、商业插画、陶艺等课程,并增加专业课课外训练学时,这些课程对于擅长临摹课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但更能锻炼他们的造型能力,这些课程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更实用,更具有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鼓励其进行创意活动。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及能力,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内容与绘画风格,为听障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独立创业和分工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课堂作业“市场化”
因听障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他们对绘画的高级临摹技能优于艺术创意能力,对现有视觉图像的处理与加工会更加自如,因此,也就可以引导聋生在教学过程中向古典绘画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如临摹古典油画静物、古典油画风景、工笔花鸟、传统山水等泛具象艺术史上的大师作品。
写实绘画,尤其是写实油画风景和静物题材在当下中国社会是非常受欢迎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因此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听障生的生理条件,及其比较擅长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弱的特点,扬长避短,在教学上设置两大主线:第一,临摹名家原作,训练学生精湛的作品复制能力;第二,以专业基础课带创作,把学生的课堂作业转化成创作作品,大量增设以写实风格为主的课程,从写生和临摹入手,内容以风景和静物为主,利用绘画工作室来增加学时,加大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从绘画专业学生的作品来看,绘画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技巧,能很好地独立完成绘画作品。
随着近年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当前社会民众对中西方古典绘画认知度的提高,绘画作品的市场化前景是非常乐观的,这就有了聋人绘画教学的基本改革思路,让作品走向社会,让聋生融入社会,而聋人又擅于制作这种社会大众所亲睐的视觉文化,所以,现阶段聋人教学课堂作业的“市场化”引导亟需深入。在2014年我校(长春大学)成功举办听障学生写实绘画作品展,参展作品将近100幅,在展览期间展卖出2/3的作品,激发了每名参展学生的作画激情。此后定期举办了类似的展卖活动,作品几乎全部卖出,学生还参加艺博会定期举办的展览进行作品展卖,还利用互联网创建网络画廊进行展卖,已经初见成效。由此我们的教学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了,可以逐步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训练,完全有能力自食其力甚至自主创业。听障人在学校时接受全面的作业市场化实践,以后走向社会更有机会拿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三、构建3+3x的聋人高等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3+3x聋人高等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内涵
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大体系与校内技术实训基地平台、校外实习平台、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三大平台进行结合的培养模式,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
(二)构建适合聋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三大体系框架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是学生学习绘画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环节,如鉴赏课、艺术概论、色彩构成、速写等专业基础课,这些基础课教学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最基本的视觉素养、绘制方法等知识外,也为课外专业延伸环节打下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框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作业“市场化”引导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到校外合作单位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大学二、三年级,结合校外合作单位的固有特色,进行带有专业方向的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习平台的综合训练;大学四年级进行专业实践实习和毕业创作。这是以锻炼听障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在实践中进行学科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多角度提升听障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因聋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健听人低,教师需要把竞赛的征稿主题对学生进行讲解、指导,其次是对初评照片的尺寸、像素、色彩等主要条件进行示范。从低年级开始引导训练,大概一年左右,学生逐渐学会按照竞赛要求进行投稿参赛。近年最好的学科竞赛成绩是2010级学生的油画创作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其作品于2014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收效良好。另一种延伸就是课内作品的课外“市场化”改革,让学生主动去沟通校外买家,如与客户沟通、选择外框或托裱等等,改革成效显著,仅2014年,课内作业市场化销售额高达四万一千余元人民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外专业延伸获得很大的成功。
3.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体系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对于聋人来说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消费社会,单单有好的绘画基本功是不够的,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聋人的职业发展。手语培训是比较成功的素质拓展项目,首个教学点于2013年5月与吉林省博物院联合举办,到目前,已成功举办手语培训共39期,历时已两年。直至2015年初,手语教学点已增至5家,分别为吉林省博物院、吉视传媒方舟美术馆、长春师范大学等。学生根据展览内容或相关主题来进行手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大多数聋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自信心更强;同时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吉林省博物院展出的古罗马帝国文物展、方舟美术馆展出的罗丹雕塑展、长春师范大学美院的油画习作展等等。这些名家名作的视觉素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在创意过程中也会更强烈地受到大师作品的影响。
四、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构建聋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平台建设
三大平台即校内技术实训基地平台、校外实习平台、校企合作教育平台。通过平台构建学、研、产一体化的听障人高等教育模式,三个平台互相补充、互为交叉,是一个集教学、作品研发、自主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一年级,到校外合作单位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大学二、三年级,结合校外合作单位的固有特色,进行带有专业方向的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习平台的综合训练;大学四年级进行专业实践实习和毕业创作。三大平台构建是以锻炼听障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在实践中进行学科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多角度提升听障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应当以聋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战略,打造品牌;根据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注重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相结合,训练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1]王爱国.《中美聋人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研究报告[R].2009-7-6.
[2]全玲.美术专业听障生古典油画临摹课教学方法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