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巴山秀才》的美学意义

2015-10-16伍红

戏剧之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

伍红

【摘 要】川剧《巴山秀才》是“巴蜀鬼才”魏明伦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包括“中国曹禺戏剧奖金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巴山秀才》具有独特的巴蜀美学特色,在传统戏曲的审美特征之上融合了魏明伦的个人创作风格,使得这部川剧在吸引传统戏迷的同时也吸引了当代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剧场欣赏《巴山秀才》的川剧之美。

【关键词】典型人物;喜剧美;历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048-01

一、《巴山秀才》中形象的变与不变

《巴山秀才》是一出时代悲剧。晚清巴山连年干旱,知县孙雨田私吞赈粮,饥民百姓求赈不得,筹划上告,欲请老秀才孟登科代写状子,孟登科婉言谢绝。孙雨田为了掩盖贪污罪行,抢先赴省谎报巴山民变。四川总督恒宝不查虚实,下札剿办。孟登科目睹惨案,从明哲保身转而仗义鸣冤,险遭杀害,幸有巴山歌姬霓裳救出秀才。孟登科巧妙利用省试机会,在考卷上书写冤状,主考官张之洞回京直奏,迫使慈禧派遣亲王入川查办冤狱,并赐孟顶戴花翎、御酒,孟登科不识阴谋,中毒而亡。剧中的主角巴山秀才孟登科51岁仍执着于八股科考。出场便以高亢悠长的“子曰……”先声夺人,长布青衫和眼镜将孟登科与乡民区别开来。“我在反复阅读、钻研新剧本的基础上,认明和确定了孟登科这个人物的创造基调,决定以正生行当,紧紧抓住这个人物迂、傲、拗、犟、勇、直、痴等性格特点,灵活运用戏曲表演特有的程式和唱腔,演绎这样一出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而又富有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机趣的历史正剧。”[1]这是著名的梅花奖得主陈智林在上演新版《巴山秀才》时的体悟。秀才是迂腐的,经过巴山惨案后,他性格里的智慧与勇敢被激发,实现了典型人物的性格变化。剧中孟登科三次醒悟:一为巴山乡人被屠杀,他死里逃生,睁眼看世界;二为“迂告”失败,四十大板死里逃生,明白官官相护、仕途险恶;三为御赐毒酒落肚由生往死,方明大清已腐。正是伴随着三次生死变故,秀才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探索出时代深处的苦涩与无奈。

剧中反面人物总督恒宝的塑造也别出心裁。恒宝三次说道:“老夫是个犟脾气,我偏要……”以这样的句式凸显其蛮横倔强的性格特征。细数恒宝的三次发话,进一步分析其性格顽疾:一次是与众妾打麻将,他“偏要”点炮;一次是下令剿民,他“偏要”血洗巴山;一次是下令放人,受霓裳激将法“偏要”放走孟登科。三次“偏要”表现出这个八旗官员的傲慢独断。第一次重在表现其性格,为其后的独断做铺垫;第二次他不察真相,仅凭一面之词而罔顾百姓性命;第三次霓裳因为了解恒宝脾性并充分利用,终以寥寥数语救了秀才性命。对比孟登科,恒宝的人物形象以不变示人,正是这种不变让观众有深切认知,并促使观众形成心理预期,使得整出剧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让人拍案叫绝。

二、《巴山秀才》的喜剧美

在《巴山秀才》的旧版本中,孟登科以文丑应工,突出表现整部戏剧的喜剧效果。塑造喜剧之美主要通过这样几种手法,首先是巧妙利用俗语增强幽默感,比如当秀才久经磨难与妻子相遇时情不自禁地说道自己与患难相守的娘子是“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这一比喻形象贴切,不仅让观众感动于二人的患难与共,还能在熟悉这一俗语的基础上会心一笑;另外当民众请秀才书写民情上书时,秀才细数自己高中之后的种种幻想,此时幕后帮腔唱道“真是急惊风偏遇慢郎中”,这一“急”一“慢”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哭笑不得。其次是利用秀才迂腐的性格引人发笑,例如秀才在被推出去砍头时,仍然不死心地指正总督恒宝错把“负隅顽抗”读成了“负偶顽抗”,还高呼:“头可断、血可流,错别字不可不纠。”这种迂腐直率的性格通过秀才的一句话表现出来,观众在嘲笑秀才的同时更引发内心对秀才的同情,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物被八股取仕制度所深深残害着。

三、《巴山秀才》的话语权——缺席的在场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而表现在《巴山秀才》当中,舞台上出演的人物最有权力的莫过于总督恒宝,他一声令下巴山父老就命丧黄泉,而秀才就是一个不断争取“发声”的角色,一开场他幻想通过科举制度步入官场为民请命,屠城之后便直奔成都到总督面前伸冤,在差点魂断刀下后,秀才梦中得计直接将冤情写于科举考卷上,将呐喊向更上一级散播,终得回应。如此对比便可看出,在封建制度森严的社会,由上而下的话语传达是如何地迅速有效,且乏人问责,但由下往上的话语表达却历经磨难,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

除上述话语权的拥有带来的官民悬殊之外,整部戏剧里还有两个重要的隐匿的人物——张之洞、慈禧。当秀才得知主场监试官是张之洞后,便有了“智告”这一出戏,其一纸冤情才得以送到慈禧面前,乃至震惊朝野。张之洞与慈禧并未露面,但他们代表着更高的权力,慈禧更是话语权的最终主导者,她可以将状元之名许给孟登科,也能以毒酒杀死他。纵使张之洞与慈禧缺席于舞台前,他们却以身居高位者的话语权操纵着人们的生死,促使剧情急转直下。观众不闻其声不见其人,却深刻地感受到权力的无限膨胀所带来的恐惧。

参考文献:

[1]陈智林.“巴山秀才”创作一得[J].四川戏剧,2003,(5):45.

作者简介:

伍 红(1990-),女,四川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让典型人物真实起来——衢州日报“改革先锋”谢高华报道的一点体会
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问题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把典型人物报道做成融媒体“连续剧”——90后女教师陈莹丽事迹采写心得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以“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报道为例
试析安冈章太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永远的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