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场域视角下现代文学电影改编的意义生成

2015-10-16媛,庄

戏剧之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场域原著

孙 媛,庄 君

(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话语场域视角下现代文学电影改编的意义生成

孙 媛,庄 君

(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现代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一种意义生产与再生产的文化场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态风貌。现代文学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学滋养,丰富了从思维观念到艺术形态等多层面的文化资源;同时,现代文学也借助电影改编完成了一个通俗化的传播过程,促成了现代文学接受的下移,使启蒙性突出的现代文学作品从精英的殿堂进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不同时代话语场域中电影改编成为现代文学意义生产与价值建构的重要形式。

一、政治/革命话语场域中的现代文学影视改编

现代文学作品改编是十七年电影创作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涌现出《我这一辈子》、《祝福》、《林家铺子》等多部经典电影改编作品,提供了名著改编的经典范本。此时期现代文学改编作品主要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为代表的具有启蒙性质的现代文学名著;一部分是以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袁静与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尽管此时期现代文学电影改编整体质量较高,但“十七年”时期政治/革命话语场域中改编实践高度重视与意识形态的“对话”,新生政权需要电影这个最先进的大众媒介进行政治宣传,现代文学电影改编的意义生成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政治诉求高度契合,电影创作者的自主表达和艺术个性或多或少被压制,呈现出相对单纯的改编叙事风貌。

此时期是夏衍电影剧作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文学的视觉化转换遵循“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和理念,电影创作者努力探索和把握电影视听媒介特性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政治/革命话语仍在此阶段现代文学改编中得到有力体现。编导努力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再现电影《林家铺子》原著的主旨,通过对林家铺子的命运的变迁和林老板的悲剧形象的塑造力图映射动乱时代社会风雨飘摇的现实,改编影片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民族电影美学风格,成为入选1986年香港“世界经典影片展”的惟一一部中国电影作品。但编导既力图以视听方式保持原著精髓与风格,又力图与时代政治/革命话语紧密融通,将林老板女儿秀明改动处理成为爱国进步青年形象,由此可以窥见特定意识形态语境对改编的深刻影响。

鲁迅作品《祝福》的改编更能看出在“忠实于原著”改编观下,政治/革命话语对改编文本的深刻渗透。编导在尽力再现原著文学价值与精神实质的同时,具体改编处理却进行了值得深思的历史“重述”。首先表现在改编文本以全知视角代替了原著中“我”的在场,以旁白的形式将影片的主旨指向当代,结尾的议论性旁白更是凸显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其次,电影在社会批判主题下,削弱了原著对下层人民愚昧的强调与表现,采取标准的戏剧化叙事策略强化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情节安排。此外,更为突出的是改编文本在保持主人公祥林嫂原有的被侮辱和损害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对祥林嫂人物性格中反抗意识予以突出,“砍门槛”高潮情节的全新创造成为政治/革命话语场域在影片中的鲜明表征。

二、启蒙/精英话语场域中的现代文学电影改编

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在历史性觉醒中迎来了新的繁荣,“80年代最根本的文化意义是重新确立个体生命的价值,重新建构个体经验语言,重新谱写个人的声音。”[1]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中,挣脱政治/革命话语单一维度,文学艺术从束缚中挣脱出来,而且此时期电影创作还尚未为票房所累,在启蒙/精英话语场域中形成了现代文学电影改编的热潮与高峰。这一时期现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的题材和范围都更加丰富多样,取材除现代文学大家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等作家代表性作品的影视“还原经典”仍是热点,一些主流作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如老舍的《鼓书艺人》也进入改编视野;此外,非主流作家沈从文、许地山、李劼人等现代作家作品也为影视改编者所重视,经由电影媒介转换发挥着人文精神烛照和独特审美传承作用。此时期现代文学电影改编作品在艺术风格和叙事主题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创新和变革,其中既有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和风貌的改编实践,也有大胆创新和突破的艺术样态,启蒙/精英话语的主导性性介入成为改编共性,经由电影改编拓展了文学经典的传播广度,开阔了文学经典的意蕴阐释空间。

在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下,启蒙/精英话语场域的力量凸显,电影改编者重视挖掘体现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意蕴,重视对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及人性的深度剖析。虽然此时期电影改编理论的主流观念仍是强调忠实于原作,但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发挥却更加被重视,导演凌子风改编的《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经典范例,改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深入人心,得到观众广泛认可。“我要忠实于原作,但是原作的精神是要通过我个人的理解和风格来体现的”,[2]改编影片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同时,进行了具有时代特点和导演风格的成功创新,显示出创作者面对文学文本影视媒介转换时的艺术勇气和功力。改编处理上最大改动和创新就是将第一主角由祥子变为虎妞,这既是因为虎妞的泼辣更利于电影表现,更在于导演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影片主题意蕴的传达。电影中的虎妞除了保留原作中人物性格贪婪、自私、泼辣的一面,还为她增加了对祥子真诚的关心和爱护的成分,使其成为一个对待爱情大胆、执着的新女性,呈现出五四时期张扬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形象所具有的特质。凌子风导演这种在大胆突破中的忠实,正是与精英/启蒙话语场域高度契合的一种影像话语建构。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自曹禺作品的电影《雷雨》则是另一颇具代表性的改编文本。导演孙道临面对现代文学经典心怀敬畏,改编创作极为严格谨慎,从1982年就开始筹备剧本,还请曹禺亲自提出改编意见,以自觉的精英话语意识为原著时代感和精髓的表现付出了巨大努力。影片上映后观众却普遍表示失望,学术界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恰恰是影片对原著亦步亦趋的机械照搬和缺少电影化突破的“忠实”,停留在社会学表层意义上的电影改编无法以影像呈现和传达出原著精髓,在以精英话语为主导的场域中被视为“一次不成功的挑战”。[3]

三、消费/世俗话语场域中的现代文学电影改编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文学作品与电影在市场和观众方面联系更为紧密,特别是随着消费文化时代和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现代文学与影视改编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深刻位移。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电影取得话语霸主地位,现代文学由以前为影视提供深厚思想内蕴和丰厚艺术性的宝库,转为影视取得市场效益和票房保证的重要手段。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影视改编的作品数量大为减少,现代文学的电影改编与传播陷入困境。此时期在消费/世俗话语强力场域下,改编的外延和内涵都大为增加,现代文学中一批非主流作家作品经由影视价值重构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呈现出多元化风格。此阶段影视改编为实现商业诉求,衍生出诸多不正常现象,如文学名著被影视急迫的消费欲望所劫持,影视改编的商业价值取代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实用功利功能取代启蒙和文化传播功能,现代文学逐渐陷入失语和影视化焦虑的境地,原著的丰厚性被解构或重构,形成一种缺乏意义深度的平面化、符号化的后名著改编形态。

在新世纪消费/世俗话语场域中,大众审美趣味转向世俗情感消费与视觉器官满足,“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带有浓厚思想启蒙性质的现代文学在电影话语霸权的解构与重构中成为一道文化快餐,现代文学的电影改编更倾向于一种消费行为。以由曹禺经典话剧《雷雨》改编而来的古装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可以看出消费经典和消解崇高是新世纪后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突出表征。《雷雨》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具有丰厚的意蕴,“《雷雨》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入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5]新世纪后张艺谋对《雷雨》的借鉴与改编行为使观众充满期待,然而在改编影片中呈现的却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畸形情感欲望的影像世界,人性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影片在“重阳节”的金色菊花之海中展现的视觉奇观中,上演了夫妻相互猜忌互害、父亲对儿子痛下毒手和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皇室家庭悲剧,改编影片对人性恶的充分展示失去了原著中令人震撼的悲剧美和情感净化力量,离奇曲折的剧情和视听奇观无法掩饰其背后思想意蕴的贫弱。在消费/世俗话语场域中原著严肃的主题被消解,改编文本为观众贡献票房提供着即时快感,虽然现代文学经典文本借助电影改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但同时却在改编后几乎脱离本来面目,票房的成功与艺术上的匮乏形成深刻悖论,观众从这部改编文本中泯灭人性的角色身上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欲望狂欢抛弃了人文关怀,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在媒介转换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彰显。

在不同话语场域中,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成为一面折射社会和时代的镜子,在筛选、阐释和再创作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复杂的样态,改编背后的话语力量使其意义生成不断被赋予具有时代特点的深层内涵。

[1]刘再复,黄平.回望八十年代——刘再复教授访谈录[J].现代中文学刊,2010(5).

[2]舒晓鸣.论凌子风新时期的电影改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1).

[3]曹其敬.一次不成功的挑战——电影改编问题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60.

[4]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5]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15.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现代文学影视改编的价值建构与重构”(项目编号W2012110)。

孙 媛,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批评;

庄 君,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影史论。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场域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漂流瓶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拔牙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