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到底是什么

2015-10-15杨兴林

理论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目的手段民主

杨兴林

〔摘要〕 民主是目的,是因为民主是“多数人的权力”,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手段,是因为民主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可以利用的一种斗争形式,是保障民主革命胜利果实的制度安排,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社会的工作原则、规程和秩序。实践证明,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实现民主这一目的,还要靠民主手段的支撑;民主手段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照到民主的目的性。

〔关键词〕 民主,目的,手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5-0055-04

民主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抑或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很不一致。当下,争论仍然激烈,一些观点似是而非,还有一些观点存在明显误解。当下,我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有必要对民主的这一问题进行认真审视和辨析。笔者的看法是,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一、民主是目的

所谓民主是目的,是指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更是如此。民主到底是不是目的?对此,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事实证明这种看法以及相应的社会实践极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拨乱反正,深入反省和思考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逐步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手段,而且也是目的,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追求。然而,时至今日,有关这一问题比较深入的理论阐述依然鲜见,这无论如何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不利于有效抵御当今西方社会极端民主思潮的传播和干扰。毕竟,“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1 〕 9 。笔者认为,立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民主是目的的主要缘由有五:

其一,民主是“多数人的权力”。“民主”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派生而来,意为“多数人的统治”或“人民的权力”。古希腊民主思想的要旨是:一个理想的城邦,所有公民都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拒绝一个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区分的社会。诚然,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古希腊的民主实际上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它规定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可以参与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国家大事,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统统被排除在外。但是,古希腊民主思想中呈现的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人民的权力”,所有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谁都不能自封为统治者,也不能以个人名义握有不可让渡的权力等意蕴,却从一个重要侧面表明民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思想成果,对后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先行意义。

其二,民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就在于它是以追求民主為目的的制度。历史地看,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无不是以民主为重要价值目的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表面上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实质上却是当时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名义下发起的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运动。17世纪~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旨在反封建、反教会,推进思想文化的进一步解放。当时的先进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都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人类的理性之光驱散黑暗,走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虽然各有特点,但无一不是区别于封建专制的民主政权。虽然其本质仅在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不是像此前所宣扬的维护包括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利益,但这并不否认民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其三,民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 〕 293 ,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当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逐步消失,全部生产集中到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的性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 294。显而易见,在这里,民主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而且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意义。

其四,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追求。1894年,恩格斯应《新世纪》周刊的要求以简短的字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旗帜鲜明地指出:“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 189。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能力、社会关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都包含民主的重要内容:能力的全面发展包含行使民主权力的各种能力,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包含民主的政治、经济、道德、家庭等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样包含民主的心理品质和要求。总之,没有人的民主素质和民主关系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其五,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与资本主义制度及一切剥削制度不同,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标榜“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形式上多数人参与、实际上少数人控制的民主,体现的仍然是少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使少数人统治的“精英民主”真正转变成为广大人民的民主。在我国,民主具体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贯彻于我国国体、政体及一切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体制、机制、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所有公共权力都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差异的限制,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及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民主也是手段

民主是手段,反映的是民主的工具属性,它是实现民主目的的重要工具。民主到底是不是手段,一直是有争议的。毛泽东曾明确地认为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 〔3 〕 209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学术界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不少人认为民主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民主当作手段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未能得到健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不能否定民主的目的性,也不能否定民主的手段性,二者是统一的。但是,至于民主为何也是手段,却同样未能从理论上得到深刻阐释。民主是手段,基本缘由有四:

其一,民主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可以利用的一种斗争形式。反封建,争民主,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举起的大旗。在这场斗争中,无产阶级是积极的参加者,而且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以全民名义进行的,标榜的是为全民服务。然而,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却依然是为资产阶级少数人服务,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仍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只不过是受剥削和压迫的方式由封建的方式转变成为资产阶级的方式。尽管如此,资本主义制度毕竟确立了一系列民主制度、原则和规范,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社会监督等等。这些制度、原则和规范,不仅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权以及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利益大致平衡,而且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以维护自身权益,争取政权、夺取政权。

其二,民主是保障民主革命胜利果实的制度安排。民主是目的,但民主的目的却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障。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革命的目的是争取民主,适应这样的目的和要求,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立即制定出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政权的性质、架构、运行机制,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与社会、公民与社会的关系等作出明确的肯定和安排。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政治体制的具体形式有何不同,都深刻地贯彻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基本精神,都强调法律和秩序、民主选举、新闻舆论监督等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巩固已获得的民主成果,同样立即制定出宪法和法律,确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及政体,进而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秩序和规范。在我国,这样的制度安排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國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这样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其三,民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都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构件。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等的总和构成为上层建筑。其中,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构成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与运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民主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制度安排,既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民主不仅与其他思想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促进,而且为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提供指导和服务。作为政治上层建筑,民主同样为思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进而最终为促进生产力服务。总之,无论是作为思想上层建筑,还是政治上层建筑,民主都具有服务的属性、工具的属性。

其四,民主是民主社会的工作原则、程序与规范。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如上所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以避免权力失衡,而且任何一种权力的行使都必须遵循法定的原则、程序和规范,绝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专权,并且行使权力必须承担责任。诚然,当下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确实陷入了“唯选举是从”的误区,主权在民被置换为“选举在民”,民主被简化为选举,选举被简化为投票,一旦投票之后就进入了民主的休眠期。但是,一方面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其实质就是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闻、舆论等社会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本身就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规范和程序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国家,以我国为例,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具体而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同时,所有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在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都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广泛接受人民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民主的手段特性。

三、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是二者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是如此。实践证明,当我们正确地坚持民主是目的又是手段,并立足中国国情选择和运用民主手段实施国家和社会治理时,社会主义事业就健康发展;当我们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仅将民主当作手段使用时,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损失,甚至是严重损失。今日的中国,正大踏步地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尤其需要坚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同时应立足中国国情,深入探索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手段,有效抵制一切形式的西方极端民主思潮的传播和干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需要注意的是,民主是目的,但是无论在人类社会价值体系內,还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它都不是唯一的目的,它必须也只能与其他目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在相辅相成及相互制约中向前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还要靠民主手段的支撑。把民主是目的夸大为人类社会或社会主义的唯一目的,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只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其道理,就最为基本的方面而言,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吃、喝、住、行,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第一个基本的价值追求就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需要的满足。同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要有效进行,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内哄、内乱只会一事无成。与此相应,民主的发展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重要前提,只要民主,不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民生发展的要求,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和人民群众利益严重受损。在泰国,一句“为了民主”,数以百万计的“红衫军”、“黄衫军”抗议、示威此起彼伏,拒绝和解,导致政府屡屡瘫痪,军人频繁专政,经济停滞,民不聊生。还有乌克兰的民主乱局,埃及的民主困境,伊拉克的持续内乱,叙利亚的内战冲突等,无不是深刻的教训。正因为如此,“民主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4 〕 。为了民主,一切都不管不顾,只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就我国今天而言,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价值目的,既有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的,也有实现13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民主权利等基本价值目的。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民主发展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又必须适应其他价值目的的规律和要求,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国家、社会、人民才能够充分受益。当代西方极端民主论者,习惯于将西方民主鼓吹为“普适民主”,动辄对他国的民主发展指手画脚,我们特别需要在理论上认真辨析,实践中有效地防止其传播和干扰。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民主是手段,但这一手段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照到民主的目的性,盲目照搬或硬性输入都可能造成“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不少都引进了西方民主特别是美国的民主模式,结果却与期望截然相反,国家动乱、民不聊生。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也极力向亚洲、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输入民主,结果是“阿拉伯之春”成为“阿拉伯严冬”,“颜色革命”成为内乱、动荡的代名词。邓小平曾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5 〕 213这三条标准实际上也是判断民主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再者,手段虽然具有多重选择性,但在民主社会,民主这一手段却不可随意弃之不用,这是因为民主的手段性深深地根植于民主的目的性,如果民主社会的治理弃民主手段而不用,民主的目的自然会落空,民主社会就将不复存在。在这一意义上,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是否采用民主手段,其实也是判断其是否为民主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陈曙光.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目的手段民主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