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为例

2015-10-15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思考题淮剧意识

☉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

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为例

☉江苏省涟水中学薛和平

教学设计既要体现系统意识,即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该文本在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前后关联,要跳出教材看教材,还要具有灵活的意识,即能根据单篇文本和具体学情灵活设计问题、情境和活动,走进教材,走近学生,多方联动,促进理解。

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为例,就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深文浅教、化难为易,既体现系统性又体现灵活性作一简要说明。

一、文本在教材和课程中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第一篇课文,从以往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学习本文确实有较大的难度。苏教版必修教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向度设计了二十个专题。必修一着重从青春、教养、故乡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必修二着重从生命、战争、历史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必修三则是从更高的层面予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必修四和必修五着重人与自我,侧重人的内部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理性与科学。对于刚进入高中,并对高中生活逐渐适应的学生来说,“文明的对话”专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所以这一专题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教学用时一课时。

本专题共三个板块,“审视传统”“认识与沟通”“拿来与接纳”。第一板块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后两个板块关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从文明的传承与对话这一高度来看,传统是基础,外来文化的融入必须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因此设计并引导好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后面两个板块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传统作更高层面的审视。

“文明的对话”专题本身就暗合“表达与交流”,后面两个板块侧重于对文化交融的探讨,因而更能突出第一个版块“审视传统”的审视意图。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定位:一是厘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二是通过研读文本,使学生能形成科学的传承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而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的理解属于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属于教学重点。

二、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设计安排如下:学时为一课时,前二十分钟处理教学难点,后二十五分钟处理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文本研习为基础,以活动探讨为核心,二者结合进行。

第一步,以苏北淮剧导入、激趣。

欣赏淮剧表演大师梁伟平的《西楚霸王》片段,并投影思考题:流行于苏北淮安地区的淮剧和老年淮安人逢年过节、婚庆寿宴看淮剧的习俗,哪一个是传统文化,哪一个是文化传统?根据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不急于明确答案。大约两分钟。

第二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

投影要求,快速略读引子和一、二两部分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传统?②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本质(落脚点)各是什么?③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特征各是什么?五分钟后讨论。

通过了解,得知学生对抽象概念“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基本上是分不清的,在认知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障碍,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困难和吃力。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老师应适时灵活地采用“架桥铺路法”予以引导。

第一部分“传统文化”,作者在分析其内涵时涉及两个抽象概念“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些概念的内涵并不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此时就需要老师架桥铺路。

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唐三彩、漆器、剪纸、中国结等,让学生理解这些叫传统文化,属于文化实体。还可以直接用文字来展示,比如对历代文人影响很深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也属于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文化传统”,作者在分析其内涵时涉及两个抽象概念“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老师也可以直接用文字来展示:春节回家团聚,一起吃团圆饭,这叫文化传统,叫集体意识;路边有人围聚,路人会围观,这也叫文化传统,属于集体无意识。这样处理既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不在抽象的概念上纠缠,因为文本开篇就批评了对待传统的非科学、非理性的态度,可谓开宗明义,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文本虽用三分之二的笔墨讲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但细细读来发现,对概念的定性并非目的,更主要的是谈对文化与传统的传承。我们这样处理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重点探究“文化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符合语文课应当注重语文性的要求,减少枯燥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吸纳知识;符合语文课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的理念,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另外,这样的处理也从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选材上得到了印证。比如《一幅烟雨牛鹭图》《上善若水》《侯银匠》等文学类文本虽然选材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而试题的设置却没有涉及有关传统文化概念的抽象理解。

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虽然篇幅较长,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可以采用对比式学习法,省时而高效。在诠释概念时,老师可以辅以表格,以加强学生的感知。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落脚文化传统实质文化遗产民族精神内涵文化实体、文化意识民族集体意识、集体无意识特性时代性、民族性惰性

这种对比式学习法有助于学生避开阅读干扰,养成去粗取精、直逼问题本质和内核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达成阅读的实效和高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传统文化是文化,含一切文化实体与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传统,含民族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这样安排既促进了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共同运用,又符合阅读教学第一层面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领”。

第三步,理解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部分“财富和包袱”篇幅较长,内容抽象,学习目标要求高,且又是作者观点集中显示的部分,再考虑到高一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架桥铺路法和阶梯反馈法。

本部分的小标题与一、二两个部分的小标题命题方法不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标题“财富和包袱”是并列结构,但从内容看,这两个方面侧重于对待文化传统两重属性的态度。因此在教法上侧重阶梯反馈法,由浅入深,逐步分解。

第一个思考题:第三部分的标题用平实的语言应该如何表达?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第三部分的内容,并作出回答。这个问题理解起来不难,难在运用,因为这是文本作者要传达的观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与前两部分的关系。

第二个思考题:先多媒体展示濒于失传的江永女书、东北二人转、京剧等三个辅例,然后激发学生思考:对女书、二人转、京剧,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老师架桥铺路,引导学生浏览第三部分内容,并回看第一部分的末节。学生不难发现三个关键词——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样做,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第三个思考题:传统的惰性具有两重性,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态度与策略,精读前两部分的末节和最后一部分课文,找出表明态度与策略的关键词。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不同的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接触、交流、变化”这个结论。

第四个思考题:拓展延伸,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扑克牌游戏——淮安掼蛋来启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度理解“接触、交流、变化”这个结论。智慧的淮安人在学习、借鉴“斗地主”和“跑得快”游戏的继承上,创造性地发明了掼蛋这一新游戏,并形成了新的传统:三五亲朋好友相聚,餐前必会产生集体意识——我要掼蛋,有俗语为证:“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这样可以快速、高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理解和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必然有偏差,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依据文本,引导学生调整思维,改变思考方法,这就是阶梯反馈法。也就是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反馈,随时纠偏、随时验证,达成预期目标。以上四个思考题的设置就体现了这一意图。

在学法的选择上,应立足文本,采用迁移式学习法。理解是为了运用,审视传统,就是要求通过文本学习,提高科学审视传统的能力。由文本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到女书、二人转、京剧三个辅例,再到我们身边的事例淮安掼蛋游戏,就形成了理解和运用的链接。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一定要立足文本,不能徘徊在文本语言之外;二是交流是为了进入阅读的更高境界,实现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第四步,总结课文,学以致用。

最后回答:淮剧与听淮剧,何为传统文化?何为文化传统?

以上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依据高中必修课的两大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进行训练。这样从教材出发,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唯有确立了系统意识,我们才能将语文教学原理高屋建瓴地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唯有拥有灵活意识,我们才能对教学目标实施创造性的决策,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唯有兼备了系统意识和灵活意识,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效率,最终达成教学的整体优化。

猜你喜欢

思考题淮剧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超级思考题
超级思考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淮剧进校园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设想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