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让科学学习更高效
2015-10-14应从祥
应从祥
小学科学的学习对象是7~12岁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坚持,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占主导;他们对科学概念的建构总是从各自的经验开始,对周围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喜欢动手,相比动脑思考,他们更倾心于动手操作……这些都是儿童的特点,也是指导儿童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须了解和关注的。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的特点,开展有效的科学学习呢?笔者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怎样搭配食物》为例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以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生活是小学生既有经验的主要来源,是小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合理运用一些好的生活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话题,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服务科学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眼里“科学”的意义,使科学学习能深入持久下去。张红霞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强调:“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就是让孩子们进入一个他们熟悉的经验中来。”创设生活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探究的热情,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自然会在学生“有意义”的氛围中推进。有两位教师对于《怎样搭配食物》一课进行了导入的设计。
教师一: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瘦骨嶙峋的营养不良的非洲儿童,一幅是体型肥胖的营养过剩的儿童),提问:看到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二:出示一张图片(呈现的是两个体型相差很大的孩子),提问:他们像是同一个年级的同学吗?在学生不知可否时,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去找答案。视频反映的是同一个班两个孩子在学校吃午餐时的对比镜头:一个挑食厌食,吃得很少;另一个猛吃快吃,超量饮食。看完视频学生自然找到了答案:他们是同一个年级的同学,由于饮食的问题导致后天身高、体型相差巨大。
两种导入都创设对比的情境,引出话题,揭示课题,激发了兴趣。但案例二的导入呈现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且让学生通过视频找答案,形式上更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虽然饮食不是唯一和最主要的影响体型的因素,但在实际反馈中起到了很好的聚焦话题、揭示课题的效果。
而在引导学生认识营养的摄入量环节,很多教师仅止于对具体数量的强调,比如粮食类食物300克~500克左右,水果蔬菜类300克~400克左右,事实上500克、300克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是抽象的数字,究竟吃多少米饭或蔬果才达到上述标准呢?学生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应该出示实物加以说明,比如出示100克分量的一小碗米饭,出示100克的一个苹果,出示50克左右的一个鸡蛋,数形结合,这样学生对摄入量就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也更容易和自己平时的摄入量作对比,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标准,而不是抽象易忘的一组数据。这种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真正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把握科学的本质,最终运用知识。
二、以具体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
小学教材中,科学的本质或原理往往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就必须为学生搭建理解的脚手架。具体到《怎样搭配食物》一课,理解膳食金字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掌握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形成科学饮食意识和技能的重要基础。分别有两位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
教师一:以图文的形式完整出示金字塔的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以“你能读懂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二:以图文的形式完整出示金字塔的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出示自主学习小贴士:1.膳食“金字塔”一共有几层?每层分别有哪些食物?它们主要含有哪些营养物质?2.算一算,每一层食物的建议摄入量是多少?3.你还能读出哪些信息?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后组织全班汇报。
很明显,案例一的设计是开放的,教师将膳食金字塔所蕴含的知识点完全交由学生自主探究,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事实证明学生的发现是零散的、孤立的,需要在全班汇报阶段投入较长时间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
膳食金字塔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食物的种类要均衡、各种营养的摄入量要合理。因此教师二根据膳食金字塔的重点内容设置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搭配食物的种类,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食物营养的摄入量,第三个问题则让学生拓宽思路,开放思考。三个问题针对性强,涵盖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结论由学生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自主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提升
儿童都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思维活跃但缺乏持久性、深刻性,而开展亲历探究活动,符合儿童的特点,也更容易将抽象的概念在操作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正所谓“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理解”。探究活动对科学概念或科学本质的理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无需赘言。《怎么搭配食物》一课中,理解并运用膳食金字塔的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本课的难点,泛泛的阅读、空对空地讲解膳食金字塔的内容永远无法内化为学生自觉遵照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面的活动。
活动一:诊断——大家都来做大众评委。课件出示某位同学的一日食谱,请学生运用膳食金字塔知识进行分析——该同学的食谱存在哪些问题?能够对一日食谱进行诊断,学生基本达成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目标。
活动二:设计——大家都是小小营养师。出示各种食物贴画,要求学生以撕贴的方式设计自认为最合理的一日食谱。在全班展示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合理的膳食不仅要考虑食物种类要均衡,营养的摄入量要合理,同时合理的膳食是因人而异的,从节俭的原则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能够对一日食谱进行设计,学生基本能达成“知道怎么做”的目标。
活动三:行动——大家都是好孩子。课件出示拓展性作业,请同学们课后为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设计一日食谱,并且利用节假日跟家长共同采购食材,协助家长烹制这些食物。为了提高落实率,教师可以课前准备”膳食搭配小常识“阅读卡片,正面是小常识,背面是需要填写的一日食谱单,并且有家长参与填写的简短的活动感言。引导学生将设计付诸行动,真正将所学与所用紧密结合;引导孩子与家长共同参与采购烹制,也真正落实了课标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科学学习会更加人性化,为儿童的德行发展助力。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