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情感体验 提高课堂效率
2015-10-14蒋滨
蒋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动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的感情动起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教育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可见,情感与道德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品德教学中,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才能使他们在情感共鸣中形成道德认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这对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挖掘文本,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情境就是课堂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以形象、具体、真实再现为典型特征。人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的情感往往更真实,也更深刻,更深入人心。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掘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创设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情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一)入境移情
情感的体验,有时是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感悟。
案例介绍: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读读《雨中情》这则故事,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雨中情》的故事情节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非常典型,容易使学生联想到自身的生活经历,感同身受。因此学生交流的时候非常积极。为了能够彻底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教师还让学生准备了自己刚出生时和现在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一比体重、身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情感。
(二)模拟场景
俗话说得好:说一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要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光靠教师的语言灌输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自己做一做、想一想。
案例介绍:《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要求学生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静静地感受“一分钟”。请学生说说这“一分钟”和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的学生感觉很短暂,有的则感觉很漫长。那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呢?请学生一起试一试。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计算卡片、语文书、写字卡片等,开始“一分钟计时”模拟体验。此时,学生有了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处于主动参与教学的状态。一分钟结束后,学生纷纷汇报:“一分钟”可以做计算题25道,抄写词语10个,背古诗5首,读课文300多字,教师则在电脑上打了150个字等。经过这样的模拟体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一分钟”的作用真大!由于充分发挥了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体验。
(三)创设情境
通过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形象、逼真,否则就很难触动学生的心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氛围之中,使其心入其情,进入角色,才能有所体验,才能认识生活、了解世界。
案例介绍: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这一课,部分植物的生长过程非常明显: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但也有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非常缓慢、细微,比如松树等,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观察变化。于是,有教师就制作了一个视频,创设了一个松树成长的情境,把松树一点点生长的过程以自述的形式展开,学生看得很专注,纷纷表示原来一些看似不动的植物也是在成长的。
二、加强交流,寻找榜样,触发学生情感迸发
(一)与教师对话,以教师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也可以是情感的引领者,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鼓励及触动学生的情感表达。
案例介绍:同样是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这一课,有教师就现身说法,把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该教师依次出示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并随着照片的变换配乐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简练入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此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此时学生的参与就很积极,大胆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真情实感。
(二)寻找身边榜样,加强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日常行为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众多,他们耳闻目睹生活中许多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述讨论这些故事,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榜样形象作评价,以作为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参照对象。
案例介绍:《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要求引导学生明白坚持的重要性。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①读一读,从名人事例中感悟坚持的重要性。如中国第一届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陆佳蕾等;②赏析同班同学的作业,体会身边同学的坚持;③说一说:你想坚持做什么事情?准备怎么做?整个课堂环节紧扣,令人惊喜的是当学生听说展示的就是身边同学的作业时,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一页页细细地翻着,交流着,“哇,××同学的字真漂亮”“××的作业从开头到最后一页全是优啊”等等。教师适时地提出:“为什么他们的学习会那么优秀呢?靠的就是坚持,从每一天专注学习的课堂开始,从每一天认认真真的作业开始。”身边的榜样能够带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
三、联系生活实际,多渠道体验,挖掘学生情感深度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常说知易行难,有时学生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却往往做不到,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情”。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将学生所拥有的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加以体验、深化、巩固,从而促进学生知行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真正内化。
(一)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案例介绍: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这一课时有一个活动:成长故事会。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回忆并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这是鲜明的个体性的活动,因此课前每个孩子都去准备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并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的故事画成一幅图画。回忆与讲述的过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提升。学生讲述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如:生病了,父母送我去医院;爷爷奶奶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外公外婆给我做早餐;父母坚持每周送我去上兴趣班;等等。特别有真情实感,一个个具体事例,好多感人的故事,在听同学讲述的过程中也勾起了自己的回忆,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产生感激之情,也为下一教学环节“能为爸妈做什么”展开蓄积情感。课后,让学生去了解父母一天的生活,让学生去拥抱、亲吻自己的父母,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表现出爱父母的真情实感。
又如《欢天喜地过大年》一课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讲过年的习俗,学生说了拜年,吃团圆饭,守岁,拿压岁钱,穿新衣等很多习俗,这些都来自于他们的亲身经历,是他们的生活体验。学生其实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体会到父母长辈对他们的关爱,纷纷表示今年要给父母和长辈准备礼物。
这样的品德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符合品德课以情促行的认知规律。将“知情意行”协同配合,从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学校生活的点滴入手,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介绍:教学《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时,教师抛出了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因为生病好多天没有来学校,他感到特别孤单,十分想念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的内心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同桌、同组,小伙伴的缺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呢?通过教师从不同角度的引导、启发,使得学生逐渐感受到我是集体的一员,我离不开集体,集体也需要我。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印象最深的事情,有的说大扫除,有的说秋游,还有的说运动会、六一活动、小队活动等等,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的发言也争先恐后。在课后,教师也注重与学校生活联系,如开展各项评比、各项比赛时,孩子们都会说: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有事要商量,大家要团结。
(三)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多渠道体验
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回归生活,重视生活价值,应多与课外的多种活动结合,比如学校组织的少先队活动和亲子活动。“三八妇女节”时,学校会号召学生给妈妈制作一张贺卡,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为妈妈洗一次脚等,还有每年的学雷锋日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这些教育都富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品德课应当与这些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
案例介绍: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时,课前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去实地参观、考察,一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组去采访长辈、路人,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去感触社会,体验生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认真地参与了各项活动,课堂上每组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有的讲述了历史故事,有的介绍了美丽的景色,有的采访了路人的感受……内容丰富详实,让教师既惊讶又惊喜。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真实感受,从中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比坐在教室里听教师空洞地讲家乡要实在得多。学生心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良好的德行和社会责任感也在无形中进行内化。
感动课堂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经过切实体验的东西才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体验中,使知、情、意、行形成和谐的整体,成为学生良好的品性,才能使这些品性在学生的脑海中永久珍藏、在行为上永远闪光。就让情感体验充盈我们的品德课堂吧!
(浙江省杭州市长青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