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库集中支付坚持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2015-10-14周瑾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原则高校

周瑾

摘 要:教育部率先带领数所高校进行了先行试点,以探索在高校层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现代国库支付制度改革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作为素有第三部门之称的高校,肯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展深入研究,使之更加优化,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高校国库管理,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还对其他部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原则;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1.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仍旧以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核算办法”“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及“资金支付银行清算办法”等执行。因此,今后制定具体的办法,也要与现行各种方案、办法相近,避免与制定的制度造成冲突。

2.坚持俭省财政资金,加强资金运用效率的原则。解决政府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款问题,是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从根基上遏止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不断加强对资金的调动管理,坚持效益原则,从而大大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3.坚持简便易行,不影响各部门、各单位正常资金使用的原则。在坚持法制化原则的同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要遵循便利性原则,目的在于使各部门、各单位用款的便利性得到有效提高,将资金层层下拨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简缩短,克服资金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沉淀、滞留以及流转较慢的弊端,使资金流转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性。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竭力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强化财政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个方面的内容:

(1)使资金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一方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要求财政资金要全部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中管理,对预算单位下达的只是预算指标,没有实际资金的流转与拨付,使财政对资金的调配使用有了更大的权限和自由度,使得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不用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缓解大额资金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在国债大量减少的同时,支付的国债利息也会相应减少,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的压力。此外,在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的前提下,扭转了多账户拨付资金的状况,降低了资金运作成本,减少了运行在流转环节资金的数量。很多单位已经开始执行该制度,从这些单位的执行情况来看,国库集中支付执行后,使国库每月的拨款次数大幅度减少,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大量避免了频繁拨付资金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2)使资金情况得到真实的反映。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资金被直接拨付到预算单位,此后,预算单位才能根据资金的到位情况开展对外业务,因此,在一个阶段内,拨付到位的资金存放在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上,出现暂时性的资金结余,预算单位的支出相比财政资金拨付相对滞后。但是,按照规定,财政部门对支出数的统计只能按拨款数来进行统计,预算单位支出的滞后性与财政统计对支出数的统计方法口径不一致,造成统计支出数和实际支出数有一定误差,对使财政部门准确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造成困难,也使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时相应的产生误差。因为有一个一致的数据平台,执行该制度后,预算单位支出数据与财政部门资金拨付数据实行了同步,这样就极大地改善了数据不真实的现状,同时,因为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所以彻底改变了预算单位大量资金沉淀的状况。在数据平台之上,资金数据实时同步,使数据更具准确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金数据资料,促进了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3)从源头上解决了财政资金拨付环节多、管理层次多、存放户头多的问题,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按照原有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单位用款的申请或计划获批后,国库要一次性为单位银行基本账户划拨资金,这种方式造成了财政资金结余多户头分散存放,国库资金大幅度减少,难以有效调度运作资金的困境。该制度推广之后,行政事业单位把资金的运用、用款计划及资金的实际拨付,实质性地进行了分离。在年初向各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的同时,并不实际拨付资金,而是将资金存放在财政国库专户中,国库或者国库集中支付专户中一直存放着结余的资金。各预算单位如果形成了结余,只是用款計划、指标的结余,却不是资金的结余。

参考文献:

马海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国库集中支付原则高校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论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
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