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蕴含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15-10-14王帅乔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健康

王帅乔

摘 要:复旦大学投毒案二审以维持原判告终,使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重回大众视线。事实上近年来屡次发生的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问题,更是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德育中注入人文关怀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避免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心理健康;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64-02

引言

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去世。警方在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并认定黄洋室友林森浩为犯罪嫌疑人。经警方调查,两人因生活琐事不和使林森浩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林森浩表示自己与黄洋关系一般,“不算铁”,但只是彼此“有些看不惯”,并无直接矛盾。因为黄洋曾戏称要在愚人节“整人”,便心生整黄洋的念头并由此实施了投毒行为。2014年2月18日,林森浩被判处死刑,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2014年12月8日,复旦投毒案二审结束,2015年1月8日法庭宣判维持原判,处以林森浩死刑。无独有偶,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北京大学王晓龙投毒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投毒案以及以马加爵杀人案为代表的大学生宿舍暴力事件也被再次关注,震惊了全社会。据统计,大学生有80%的课余时间在宿舍度过,室友是大学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对象。30%—60%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具有不同程度的宿舍冲突。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十几起高校恶性事件中,宿舍恶性事件约占63.6%。

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是指大学生针对宿舍同学做出导致严重后果的暴力行为并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事件。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主要形式包括投毒和利器杀害。本是同学间相处产生的小摩擦,为何最后却演变成不可逆转的巨大悲剧?为什么如此残忍的事件却发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身上?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选择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价值观念最不稳定也最容易产生偏差,加上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使大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偏差,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能恰当处理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发生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实际上是大学生不良宿舍人际关系的极端状态。

一、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蕴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造成宿舍恶性事件的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与敏感心理

自卑主要指由于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卑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外貌长相、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综合能力等。其中外貌长相、家庭经济条件应属由于固有条件缺陷导致的自卑心理,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学习状况、综合能力等其他方面是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逐渐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在适应环境后则会逐渐消失,但当现实情况长期没有得到改善时则会导致大学生持续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卑心理问题同样较为危险。敏感与自卑相生相伴,主要表现为对于自卑方面极为关注,甚至故意做出相反行为予以掩饰。事实上,大学生的自卑与敏感心理与强大的自尊心是紧密相关的,正是自尊心的作用使得这些学生特别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感到自卑,因此容易误解他人无意的言语、行为,还可能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掩饰事实、获取满足。产生自卑与敏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没能恰当地接纳自我的表现,也体现出他们保持良好心境的能力较差,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果这种自卑和敏感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就会导致抑郁,甚至发展成对他人的仇视,做出伤人害己的残忍行为,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嫉妒与狭隘心理

大部分造成宿舍恶性事件的大学生都有嫉妒与狭隘的心理问题。嫉妒与狭隘心理内蕴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较多,首先体现为大学生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的能力不足。正是某些大学生不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导致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影响其客观正确的思维判断导致宿舍恶性事件的发生。其次反映出他们不善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乐于交往的问题。他们没有掌握适度恰当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没有形成正确的交友价值观,也不懂得在交往时要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某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嫉妒与狭隘内涵的实质问题。主要指在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某些大学生会将全部责任推向对方,从不反思自身,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环境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对他人产生敌意,做出过激行为。当然,嫉妒与狭隘的不健康心理也是没有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缺失健全人格的具体体现。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导向及以成绩评判学生的单一评价标准,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他们只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却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人,这种高技能低素质的“怪物”是社会中极为危险的存在。

(三)报复与残暴心理

报复与残暴心理是影响最为恶劣的心理问题,是与自卑与敏感、嫉妒与狭隘心理问题并行发展又由其转化而成的严重心理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心理问题。纵观所有的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所有的犯罪者都是出于报复心理最后采取了残暴行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深刻反映出某些大学生没有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严重缺失健全的人格。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现行教育理念与制度。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和承担导致孩子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家庭教育的失败将孩子推向了犯罪的深渊。而学校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有利助手,高中及以前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校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是满足社会物质生产需求的“机器”,而不是懂伦理重感情的社会人。当这群没有感情、不懂伦理的小霸王们生活在一起不免产生矛盾,极端“霸王”的学生就会产生报复与残暴的心理,酿成惨剧。

二、避免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对策路径

深刻剖析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蕴含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学校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事前预防性质的心理辅导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更为有效地遏制和避免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全面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全面贯彻人文关怀理念首先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学校教育应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即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不同个体性格、个人背景的每一位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包括心理建设、人际交往、生活上的困扰等。建立“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层关怀体系,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班级联谊、学院温暖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来凝聚每一位同学,使其感受温暖和强大的归属感。辅导员要时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了解其生活状况和近期困扰并适当提供帮助。授课老师也要与学生们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不仅讲授专业知识,也要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困扰,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困扰、克服困难,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当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只有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主动寻找温暖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缺乏健全人格是导致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可见高校德育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要确立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最终目标。具体实行中首先要向学生渗透学会追求幸福的积极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追求幸福包括确定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享受奋斗的过程及达到目标的成就感。同时使学生学会通过帮助和关怀他人感受幸福。其次要尽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不同的知识形式或不同的理解形式与思维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谅他人,不再计较生活琐事,变得豁达。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是心理咨询,学校要以发展性咨询作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旨在预防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应从两个重点着手。首先要形成制度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机制,不仅要坚持定期的心理普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更要关注不同背景和心理特点的学生,将心理咨询的单位细化,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变化。针对可能存在潜在心理问题或容易导致宿舍恶性事件发生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将危险控制在未发生之前。其次要提高学生自身对于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由于心理问题有隐蔽性和动态性,所以一味依靠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测验滞后性强,很难起到实质的预防效果,只有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才能从源头上及时有效地遏制心理问题的发展变质。如果马加爵等人能够尽早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也许他们就不会酿成最后的惨剧。看似作用不大的心理辅导实际上能够拯救许多学生的性命、为他们扫除成长路上的阻碍。

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深深刺痛了社会大众,与其一味地批判这些大学生的惨无人道,不如认真反思除了大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遏制和避免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余俊.投毒案背后的校园安全[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

03-10.

[2]曹继军,颜维琦.“负担投毒案”宣判:两个生命的悲剧警示[N].光明日报,2014-02-19.

[3]缪琦.“复旦投毒案”昨公开庭审林森浩供述投毒动机时辩解:愚人节想“整整他”[N].第一财经日报,2013-11-28.

[4]陈文星,胡菡,光裕.大学生宿舍冲突管理方式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37-238.

[5]邓庆军.心理问题:大学生成才的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4(4):125-131.

[6]王蔚刚.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概述及成因浅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28):21.

[7]王洪钢,张春梅.燃起希望之星——对以为自卑心理学生进行诊断治疗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9):66.

[8]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50.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