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研究

2015-10-14吴书林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成都

吴书林

摘 要:随着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入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社会发展的同时,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方方面面,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文明建设中,尤其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更应将生态文明贯彻始终,实现构筑“五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和目标。当前,成都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能够探索一条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显得极为必要。而成都所具有的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生态基础,为成都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去分析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探索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成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生态;人文生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3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基于对国内资源短缺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做出的科学决断,也是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的具体体现,更是顺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过渡的理性选择。因此,在宏观背景和现实的要求及逼迫之下,我们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地推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成都近些年来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到“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成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探索,由此,有必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下,从成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来深入研究成都的这一发展模式,无疑对构建成都特色生态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

在进行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建设研究中,首先要对成都自然生态的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就必须对成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解。成都作为西部成都平原的核心地带,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本底,这主要体现在它所具备的山、水、田、林四个方面的自然资源环境方面。

(一)两山环抱 生态屏障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成都附近最重要的两座山脉分别是龙门山和龙泉山,这也为成都气候环境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屏障作用。龙门山位于川西平原西北,为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龙门山地区不仅山高谷深,环境秀美,动植物种类丰富,而且为历代文人墨客探幽览胜之地,人文历史也十分久远,文化积淀极为丰厚。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狭窄而长,呈南北走向,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盆中丘陵。龙泉山脉森林植被丰富,浓荫蔽日,翠绿满山,同时也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

成都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中,将这两山脉规划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民休闲度假基地和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经过多年建设,已建成的大邑新场、花水湾、西岭雪山和都江堰虹口等景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充分结合资源条件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人水和谐 水兴城盛

成都市地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流域,河流纵横,水系众多,河网密布。主要有府河、南河、沙河、清水河等。而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则使成都平原得到了岷江上游充足而丰富的灌溉水源,使其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悠久的水文化,造就了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特点。继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府南河治理工程之后,成都又启动了“六湖八湿地”的湖泊水系建设,全力打造成都水兴城盛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都充分显示出成都利用水为核心建设环城生态“绿廊”来调节生态、净化环境、改善民生的意旨。

(三)土地资源 丰富多样

成都处于由岷江及沱江冲积而成的成都平原上,地下水储量丰富,并且埋藏深度浅,而成都平原上部覆盖着粉砂和黏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易于耕作。得益于河流出山后堆积的地层,平原耕地既是优质耕地,同时也是生态湿地。

近年来成都市在保护土地资源,改善耕地质量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准备完成土地整理12.34万亩,新增耕地0.99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3.8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粮)田16万亩。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及监测,检测土壤样品2 000个以上。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到目前为止,通过省国土厅验收的4个土地整理项目面积为2.82万亩,共新增耕地0.37万亩;正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11个,面积为9.52万亩,其中,崇州市的7个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郫县的4个项目完成83%。通过省国土厅验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34个,面积27.73万亩;已新建高标准农(粮)田14.6万亩。”

(四)川西林盘 风情独特

川西林盘发源于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蜀文明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分布大量农家院落,它们以建筑实体的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从而形成成都平原特有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及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这成为成都建设生态田园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

早在2010年,成都市就全面完成川西林盘综合整治项目,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一、三产业实现互动,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另外,近年来政府逐渐完善林盘内基础设施的配套,在人民生活用水、用电、道路交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成效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林盘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川西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了包括餐饮、旅游等项目在内的农家乐形式的林盘休闲产业。

二、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生态基础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当前“五位一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所指涉的不仅仅是生态自然环境问题,更要将其意义进行广泛的理解,即“生态文明的内容非富多样,不仅指自然生态而且包括了人类的理念、行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要素。”[1]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看作为人文生态,它与自然生态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成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这些都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人文生态基础,这也为成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和可持续保障。

(一)蜀汉文化 源远流长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蜀国建都于此,使成都打上了三国(蜀汉)文化的深深烙印。而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址则是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万里桥(今老南门大桥)即得名于诸葛亮送费■出使东吴“结好孙权”的事迹;位于新津县万和乡的先主寺至今仍存,是纪念当年刘备在此为民祈雨而建的;在蜀都大道东风大桥附近有“点将台”,相传是诸葛亮当年操练军队的地方;另外像九里堤、原正府街诸葛亮观星台、小关庙、洗面桥、洛带八角井、龙泉张飞营、张飞桥、大邑赵云墓、赵云洗马池、新都马超墓、营门口黄忠祠、黄忠街等,都源于三国蜀汉,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三国故事与文化典故。

(二)古镇风情 彰显特色

成都古镇历史悠久,数量众多,魅力独特,其中包括洛带古镇、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古镇、怀远古镇、五凤溪古镇、平乐古镇等十多个。每个古镇都极具地域风情特征,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共同构成了成都古镇文化的丰富多样。洛带古镇是一个极具客家风情的古镇,在古镇的古典建筑群中,又以文化味浓郁的会馆建筑而闻名,充分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建筑传统与风貌。黄龙溪古镇被称为“中国十大水乡古镇之一”,它是由正街、横街、新街、上河街、下河街、背街等7个保存典型的明清街坊组成,极具历史文化底蕴。安仁古镇现存建筑以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为主,它吸收了中西方建筑风格优势,并将二者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号称“川西建筑文化精品”。街子古镇历史近千年,有保存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雕刻极为考究。古镇内树林浓密,环境清幽,彰显勃勃生机。众多古镇,独具特色,充分彰显了成都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三)教育发展 智力支持

成都市作为西南部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其教育资源也是非常的深远和浓重的人文底蕴。成都市高校云集,有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人才优势,现有高等院校49所,主要高等教育院校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使成都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人才汇聚地。尤其是近些年来高新区在引进和开发大量的人力资源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这些成果在为成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 108.89亿元,比2012年增长13.0%。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也在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出现了公推直选、民主评议等民主改革,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彰显了教育在推动经济建设所具有的直接效用,同时也为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总之,近几年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进行了积极改造与建设。其中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建立了龙门山-龙泉山旅游生态区,打造成都生态绿廊。在城区内又进行了“六湖八湿地”的湖泊水系改造工程,构建水兴城盛的环城生态圈。同时在保护土地资源、改善耕地质量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初步完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但在改善城市环境这个过程当中,也应当看到其中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比如,风景区开发、建筑修建与生态环境极不和谐,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古镇开发过程中未兼顾城市保护,资源内涵挖掘不够、商业化现象浓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区域合作不够、开发模式较为单一等。”[2]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不均衡,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缺乏。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发城市拆迁纠纷、社保纠纷等未与社会建设同步的社会矛盾。在转变生产方式、消费模式,适应生态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所在,立足实际,抓住机遇,大力完善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涵盖的范围广阔,方面众多。成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一方面积极构建成都自然生态产业体系,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生态工业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现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培育成都人文生态社会文化,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加强生态文化事业的培植,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一)构建成都自然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成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产业基础。生态农业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功用,通过对生产资料土地的综合整治,间接改善了空气、水分和地理环境等生产条件,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出现,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的互动双赢。如蒲江县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后,吸引投资更多的猕猴桃种植项目落户在当地复兴镇。该项目不仅使复兴的猕猴桃种植产业化,在改善生态农业环境的同时,还能带动包装、深加工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在为解决劳动力的剩余和农村的社会问题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2.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工业是成都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的核心。按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建设理念,改进传统工艺,淘汰落后技术,减少环境污染,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新装备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工业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活中,从节水、节电、出行等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近些年来成都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小区的不断扩建,成都在交通方面实行了无缝衔接,比如社区巴士的开通,多条公交线路的设置,同时新建的高架桥所开通的K1和K2的快速公交,在很大程度上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是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体产业的生态工业区。通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了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原材料的生态生产目标。同时生态园区内各企业之间也建立起生态工业链,提高了整个园区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3.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增强支撑作用,提升产业地位。做大金融产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发展,精心打造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金融功能区。充分利用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优势,全面整合物流资源,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采购与配送体系。利用成都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企业,同时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加快建设先进的通信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传播与共享,全力打造国际信息港和国际区域信息中心。

(二)培育成都人文生态社会文化

1.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综合发展,打造出独具成都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成都受蜀汉文化影响深远,市内蜀汉文化遗迹众多,同时又独有三国历史风韵,可以充分利用、重点开发,形成三国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同时又可以带动相关纪念品等制造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增强旅游收益。同样的成都独具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也不可忽视,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旅游景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的保护,建筑风格要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色。完善开发古镇资源,打造多类型古镇风格,充分展现各自特色,避免出现“千镇一面”的同质化倾向。此举对古镇游客分流,实现旅游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意义。

2.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事业,以生态文明理念去引领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展好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并做好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等行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成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为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旧址保护做出了合理科学的典范作用,并成为中国西部唯一的音乐互动体验和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园区、全球唯一的音乐艺术为主题的娱乐目的地。

由上观之,成都在进行特色城市生态模式的建设中,不仅要发挥其所具有的自然环境的优势,而且也有充分利用其具有的人文底蕴。在开发自然环境和挖掘人文优势的同时,要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注重成都资源利用的特色性,而不是一窝蜂地急于开发和千篇一律地进行打造,成都只有立足于其特色基础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下,才能真正建设成特色的成都。

参考文献:

[1]鲁茂,李慧.功能区框架下的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6).

[2]邓学芬,柯丽芳.古镇开发研究——以成都周边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成都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成都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