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课中牵手音乐

2015-10-14张华芬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

张华芬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让语文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近语文,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音乐,让导入兴趣横生;音乐,让朗诵激情飞扬;音乐,让课堂生机盎然;音乐,让主题豁然明朗。语文课,记得牵手音乐,把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 优美旋律 音乐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27-02

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知识。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撼动学生的灵魂。所以,语文课,记得牵手音乐,别把音乐拒之门外,让语文课声情并茂,诗情画意,使学生得到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双重熏陶。

一、音乐,让导入兴趣横生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导入新课,能驱除无关干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民主革命热情和强烈的爱国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播放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这首曲子一放,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跟唱,脑海里立即出现了澳门回归祖国的情形。接着,我问学生,澳门离开了祖国母亲三百多年,为什么能够在1999年回归?学生热烈回答,有的说因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不再是以前受欺负的旧中国了;有的说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不允许外国再强占我们的国土。我又问,新中国的成立,是谁的功劳?有同学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也有同学回答,人民群众和无数的爱国志士。在此基础上,我趁机向大家介绍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国志士,为了民主、自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他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同学们听后无不动容,深深地被闻一多先生的言行所感动,更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打动,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爱国心。课堂,因为有了音乐,学生们也兴趣倍增,接下来的教学就游刃有余了。

二、音乐,让朗诵激情飞扬

谈到朗诵,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我上的《安塞腰鼓》一课。这篇文章主要从三个层面描述了安塞腰鼓:即安静的腰鼓、隆隆的腰鼓、寂静的腰鼓。为此,我选配了一个三段式音乐,音乐中从击鼓的氛围来看,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激昂宣泄,时而恬美沉静。还利用音乐着重指导学生对排比、反复等修辞语段的欣赏。文中排比句的朗诵,音乐由低渐高,由弱渐强,由缓渐急,学生也随着音乐读出了语势,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安塞腰鼓的美,读到最后,恰如上气不接下气之感,更读出了中国语言的魅力。每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我认为,再也没有一篇文章的气势能与之媲美!因为牵手音乐,语文课堂更激情飞扬了。

三、音乐,让课堂生机盎然

用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普遍用于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朱白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著名散文,尤其是父亲翻越栅栏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至今已定格为一个经典。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与文章所表现的情感达成共鸣,我播放了筷子兄弟的《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时光时光慢些hE/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歌声中,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大部分学生也已是热泪盈眶,不能白已。我知道每一个学生都会由这首歌而想到自己的父亲,这泪水中包含着感激、自责和奋进。此时对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把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整个课堂此时已经情意浓浓,我看到的不再只是学生,而是茁壮成长的小苗,是希望。因为牵手音乐,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了。

四、音乐,让主题豁然明朗

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题,体会作家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中的难点。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任凭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本文通过……表现了……揭露了……”可学生似乎总难真切地领悟,甚至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这时,如果请进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领悟意韵,在音乐中理解文意,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教学林海音先生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一段歌词不知所措,有同学疑问:这段该读呢还是该唱?可要唱又不会唱。这段歌词便是李叔同写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它出现在文中,抒发了作者对即将过去的童年的依依惜别,以及即将送别爸爸的淡淡的哀愁。在对课文作了如此理解之后,我播放了《送别》,在优美又哀伤的曲调中,无须言语,同学们便已深深地懂得了其中的真谛:对童年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因为牵手音乐,主题豁然明朗了。

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优美的旋律回荡在课堂中,应该让语文教学多一点激情飞扬的时刻,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构筑的双重殿堂里,让我们享受文学与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

(责任编辑 曾卉)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