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构建

2015-10-14贾正枝李伟娣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制度化高职院校

贾正枝 李伟娣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思想引领的同时,还承担着班级的管理工作,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要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又要为学生解疑答惑,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现状,认真研究影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制度因素,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构建辅导员和学生和谐关系的新型管理制度与理念,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制度化;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31-02

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关系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现状,课题组对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在校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部分辅导员及学生进行了专题访谈。分析影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学校制度因素,探索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制度与理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4%。

一、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总体态势

政治使命赋予了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角色,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又要求辅导员同时担任班级的管理者,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使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新型人际关系,它不同于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中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讲求艺术性与协调性。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呈现一般化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被动化。众所周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构建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利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需要双方都主动自愿参加,在言语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沟通。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55.72%的受访学生表示,平时很少主动与辅导员联系。学生和辅导员被动沟通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的教育思维和理念影响,老师被看作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纪律意识相对较弱,不敢也不愿意与老师有过多的交流。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向辅导员请教,除非事态发展比较严重,自己无法解决时,才被迫向辅导员求教,具有典型的被动性。

2.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事务化。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为学生的学习、就业、情感提供指导和帮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更多的是日常事务的管理。在“辅导员在什么情况下找你谈话?”的调研中,有44.5%受访学生表示谈话是为了处理事务,31.09%受访学生则表示谈话是为了布置任务,仅有19.15%学生表示沟通内容是谈心交流。由此看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内容多数是处理事务和布置任务,谈心的内容很少,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多表现为信息的传达,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淡化。

3.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表面化。辅导员工作量大,待遇不高,发展出路窄,造成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差,抑制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消减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热情。从师生交往的频度和深度而言,多数学生和辅导员沟通较少,交流不够深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和学生干部以及少数特殊学生接触较多,而和大部分普通学生沟通较少,甚至零交流。59.7%的受访学生表示最近一个月没有与辅导员交流过。在沟通方式上,辅导员常通过召开班会,群发短消息等“一对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很难有机会与学生深入交流,时间长了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在“现阶段你与辅导员的关系如何”问卷中,有14.29%受访学生表示自己与辅导员的关系淡漠,不好也不坏,61.69%的受访学生表示关系一般,只是偶尔有所交流,只有21.24%受访学生表示很好,和家人朋友一样。

二、影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制度因素

1.辅导员工作的繁忙牵制了辅导员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时间。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承担学生干部的选拔,积极分子的培养,班风学风建设,奖惩助贷,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突发事件的处理,园区管理,学生就业等众多工作。繁忙的日常事务占用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势必影响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另外,目前我院辅导员与学生的配置比例为1:180或是一个辅导员带6个班级。辅导员带班人数之多,势必减少平均花费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学生觉得辅导员对自己关注不够。调查显示,84.08%的学生希望辅导员带班人数应控制在100人以下。

2.辅导员的频繁更换阻碍了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访谈中,辅导员普遍觉得身心压力过大,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大多数辅导员将目前的岗位看作是一个过渡性的工作,因此,辅导员的频繁变动是高职院校常见的现象。而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刚刚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正处于“断乳期”,对每天与之相见的辅导员自然而然地“日久生情”,他们努力调整自身的状态来适应学校和老师。辅导员的突然变更,一方面使学生需要重新花费时间来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生最初对辅导员的情感投入受挫,使学生不肯再全面投入到新的情感交往中,自然与辅导员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

3.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可程度削减了学生对辅导员的情感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于规范学生的言行,配合教学任务的实施,使正常的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总体较弱,所以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对比较严格。部分学生因为一些自由被限制,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缺乏认同,心怀不满。辅导员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必须运用硬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部分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满情绪,往往会转移到执行制度的辅导员身上,势必影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的制度探索

1.减少带班人数,稳定辅导员队伍,增强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适当减少辅导员的带班人数,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同时创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和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给辅导员队伍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舆论氛围,提升辅导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学生普遍认为辅导员的更换对于彼此之间的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稳定辅导员队伍,减轻辅导员身心压力,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2.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从事的是关于育人的大事,工作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生活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这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辅导员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提升各项素质与能力的路径和平台。在校内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针对辅导员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寻求解决措施,探讨解决方法。对成效显著的工作方法可以在全院推广。还可以利用校外的人脉资源,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如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举行讲座和经验分享交流会,以及组织本校辅导员到校外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结交同行,扩大人脉圈子,拓宽视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

3.坚持“育人为本”管理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终身发展。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好地说明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要使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积极努力与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少不了科学的规章制度做保障。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把握这一群体特有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在执行过程充分发挥制度的公正、高效作用。

在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和遵纪守法相结合。首先,制度的建设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其次,制度的建设要以学生发展规律为指导,而不是以学校教育管理工做人员或学校管理方便为依据;最后,制度的内容要对学生合理的需要、正当的权益予以满足,能够体现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引导和服务。

4.树立全员育人思想,改善育人环境。学生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琐碎,仅仅依靠辅导员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学院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首先,强化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非“知识的工程师”或“智慧的工程师”,其原因在于教师在育人上负有更高的使命与责任。为此,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观念,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建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

其次,发挥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工作与学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工作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把德育融入常规的管理工作中。对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应强调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一切工作为“育人”的思想,在工作中注重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尊重、理解、爱护学生,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与管理人员的联系与交往中,其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雯霞,刘平.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师生关系淡漠化现象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2]魏振波,冯淑慧.论高校辅导员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3]宋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猜你喜欢

制度化高职院校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