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战时期党征收救国公粮运动中的群众路线

2015-10-14李胜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群众路线

李胜

摘 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征收救国公粮运动中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因为党依靠了人民群众,才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在征收救国公粮运动中逐渐形成了党要依靠群众的支持,党要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党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典范和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救国公粮;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86-0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自1937年开始向边区群众征收“救国公粮”作为当时最主要的赋税,也是边区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在征收“救国公粮”的过程中,边区政府十分重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努力践行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群众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陕甘宁边区当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和严峻的军事问题。

一、群众力量是党机体健康发展的“生存支撑”——党要依靠群众的支持

(一)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严峻的军事形势要求党必须依靠群众

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1]。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打响,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最主要的任务也变成了打倒日寇,实现民族解放。但是,陕北自古土质疏松、雨量不均衡、树木稀少,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农业是边区的主体经济,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落后,大多数农民采取开荒丢荒的方法来进行生产,粮食产量较低。如此落后的经济状况又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1937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指出:“现在晋绥危急,红军已正式和日寇作战,张廷之等无耻匪类正到处捣乱,成为日寇先遣队。边区已变为直接对日抗战的地区”[2]17。到了1938年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抗战形势已处在最紧急的严重关头,这表示在:敌人一方面已攻陷广州、武汉;另一方面大举围攻晋、冀、鲁、豫、察各个抗日根据地,最近必然要用更大的兵力向西北的中心城市——西安以及整个西北进攻。”[2]43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要依靠全面抗战政策,全面践行群众路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之为了保证抗战的需要、红军的给养,争取抗战的胜利,在边区人民的一致要求缴纳救国公粮的爱国要求下,决定于十一月内征收一万五千石救国公粮,来供给战争的需要,保证抗战的胜利[2]43。只有这样,才能保卫边区人民免受战争的威胁。

(二)党的休养民力的经济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问题和经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的一句话,而共产党人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抗日战争初期,边区不仅废除了一切苛捐杂税,而且向农民征收的也很少,如:1937年征募公粮13 895石,每人负担大约1升,占收获量的1.28%;1938年,征募公粮15 972石,每人负担大约1升2合,占收获量的1.32%[4]。而根据当时《征收救国公粮条例》中规定,救国公粮的征收标准以统一累进为原则,这样使公粮的负担分配更加合理,实际上又大大减轻了低收入民众的负担。而在这个基础上,边区政府相信“因为边区整个民众已取消了一切苛捐杂税,生产建设已在广大人民高度的劳动热忱和政府有力领导下,大大发展了”[2]43。进而开始征收救国公粮。

由此可见,陕甘宁边区政府征收救国公粮的出发点是为了保卫边区的军事安全,为了红军提供给养,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边区群众也积极拥护这一运动。从1937年至1940年,虽然在具体的征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每年的救国公粮都能够超额完成:“1937年超额4 197石,1938年超额5 955石,1939年超额2 251石,1940年超额7 354石。”[5]这些数字表明,我们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的相信群众,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而群众对于党的政策也能积极拥护。

二、群众呼声是党制定政策的“晴雨表”——党要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6]

在救国公粮的征收过程中,边区政府也得到了来自各个不同阶层的民众的意见和建议,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党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群众的呼声成为党制定政策的“晴雨表”。例如在1938年庆环分区专员马锡五向边区政府的呈文中讲到,本年度救国公粮征收条例中制定米麦等细粮与杂粮的折合比例时“按陕北及直属县出杂粮多县份制定,其要以于多征收细粮减少杂粮为标准。斗量亦然,即防舞弊之端。查庆环分区主产为麦米,而杂粮次之,杂粮较米麦价值还高。另外如按该规定之折合法,反将农民收获量减少。”[7]104指出,现行的细粮与杂粮的折合方法是依据杂粮出产较多的地方制定,在杂粮出产多的地方,细粮由于产量少,故而价值远高于杂粮,故为多征收细粮,制定比例较高。而庆环分区细粮出产较多,杂粮较少,杂粮价值要高于细粮,所以原本的折合比例并不符合群众利益,故而提出适合本地的征收标准,呈报边区政府。而边区政府在对此件的批复中写道:“呈请将征收救国公粮粗粮折合细粮之规定数及斗量之标准斤数,准予改适当地情形由。呈悉,查所拟折扣办法,斗量斤数及征收标准,尚属可行,准如所拟办法。”[7]103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主要讨论征粮问题。外面,天正下着雷阵雨。突然,随着一声雷响,雷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此外,一个农民拴在礼堂边的一头驴也被雷击中而死。这个农民便借此发泄不满说,老天爷不睁眼,怎么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就把这个农民抓了起来,并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及时制止了保卫部门的这一行为,经过一番调查后了解到,群众之所以要骂毛泽东,是因为当年的救国公粮征收的太多了,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靠的并不是将某一个骂人的老百姓抓起来,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减轻他们的负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样的工作方法才是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才坚持了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

三、群众利益是党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由于征收救国公粮的数目过大,人民的负担太重,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最直接的利益,这样的情况引起了边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边区政府做了一系列的政策的调整,以切实做到将群众的利益放在我们工作的第一位。

(一)调整救国公粮的征收政策

由于1941年救国公粮征收的数目过多,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边区政府对以后的救国公粮征收条例都有所调整。首先,从征收数量上来说,1941年计划征收二十万石,1942年计划征收为十六万石,1943年计划征收十八万石,1944年计划征收十六万石,1945年计划征收十二点四万石。计划征收数目整体呈下降趋势。其次,在征收的过程中也更加灵活。在1942年的《救国公粮征收条例》中第11条规定“救国公粮条例第十四条之计算收获量折合标准,应由各县政府规定经参议会通过后,统一公布实行。”[8]1943年的《救国公粮征收条例》中规定了各地实行不同标准的起征点。“一,绥德分区以五斗起征,起征率为百分之三。二,直属分区、三边分区及陇东、关中一部分征米地区,均以六斗起征,起征率为百分之四。三,陇东、关中两分区的征麦地区,均以八斗起征,起征率为百分之六。”[9]这样各地可根据本地区所出产细粮和粗粮的数目不同来自行制定本地区的细粮和粗粮的折合比例。而边区政府也依据各地所主产粮食作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起征点和起征率,既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又能确保各地的征收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由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救国公粮的征收数目从1941年占总收获量的13.58%迅速降至1943年的不足9%,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护和重视。

(二)精兵简政

边区政府为了缓解紧张的财政状况从1941年开始共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从1941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1944年初,此次精兵简政主要的原则是削减上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加强下级机构的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减少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使下级机构中的干部能够更好地深入群众去,做到了解群众疾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10]通过三次精兵简政,边区共整编裁减了百余处机构,削减了1 500多名干部,使边区的非生产人员数量大大下降,使边区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征收救国公粮的过程中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处不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更要把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工作的根本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2]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三七—一九三九)[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摘编(第七册)[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4:59.

[5]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六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5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04-

1005.

[7]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M].西安:档案出版社,1986:1.

[8]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辑[M].西安:档案出版社,1986:400.

[9]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辑[M].西安:档案出版社,1986:366-367.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5.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群众路线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英军事合作的酝酿和建立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