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同伴冲突引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5-10-14徐堂诞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菲菲小宇负性

徐堂诞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浙江 金华321000)

幼儿同伴冲突引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徐堂诞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浙江 金华321000)

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之间总会发生冲突。如果教师处理得不恰当,则很容易伤害幼儿,导致矛盾升级。如何处理幼儿同伴的冲突,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考验。我们分析了教师采用引导策略的现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并运用案例对比、进班观察、记录等方式检验了该方法的使用情况和有效性。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引导,可操作性强,大大加强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同伴冲突 引导策略 实践研究

在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间发生冲突是幼儿园里一种常见的、基本的生活形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避免幼儿因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否恰当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本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的冲突案例进行分析,阅读了大量相关的论文、杂志,提炼了有效的引导策略进行实践研究:随机进班观察教师处理幼儿矛盾冲突时使用有效策略的情况,对前后的引导行为进行对比,以检验策略的实用性,以及教师使用有效策略的频率是否有所提高,探索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有效介入理念与介入方式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因此,调查教师具体的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情况,探究其教育行为背后的发生原因,显得十分有意义,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提升教育水平。

一、现状分析

(一)分析教师解决策略的方法。

通过对随机观察和随机抽取的冲突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引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分为三种类型:

1.权威控制型

(1)强制命令

教师从便于管理出发,要求幼儿服从班级规则、服从教师命令,停止冲突行为。这种情况下,教师情绪相对平稳,但是态度强硬,往往以眼神暗示或大声呵斥来提醒幼儿遵从,具有强制性。

(2)权威裁定

教师对冲突行为进行主观判断,裁定冲突双方责任,决定冲突解决方法。即教师以权威自居,裁决谁是谁非,代替幼儿思考并选择冲突解决方法。

2.敷衍对待型

(1)简单安慰

即教师不问原因,仅仅依据幼儿的情绪反应判断弱势一方,给予简短安慰以稳定其情绪。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冲突中有幼儿哭泣的情况下。

案例:盥洗时间,小朋友在排队喝水。突然凯凯大哭:“都是你,你干吗抢先,我的水撒了。”奇奇:“谁叫你这么慢,我渴了。”老师听到哭声急忙走过来问明情况,说:“好了,凯凯没关系,别哭,老师帮你把水擦干。”又对奇奇说:“你也做得不对,下次要耐心等待,记住了吗?”

(2)推迟处理

即教师在收到幼儿告状求助信号后,不采取帮助行动,仅向幼儿传递“稍后处理”的信息,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力给予“告状”幼儿心理支持。这种类型的解决策略一般发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因忙于组织集体活动而无暇顾及处理冲突。

3.建议指导型

教师根据冲突情境,向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即教师作为冲突解决的主导,提供冲突双方相对都可接受的方案,并指导幼儿掌握类似冲突情境的解决策略。

案例:表演角传来了哭声,老师:“怎么了?”

牛牛:“老师,勋勋一定要让我当大灰狼,我不肯,他抓我。”

老师:“勋勋,是这样吗?”勋勋气鼓鼓地点点头。

老师:“勋勋,你强迫同伴还抓人是不对的。快道歉!”勋勋气鼓鼓地照做。

老师:“牛牛也不哭了,这个故事里有大灰狼的角色,你们可以轮流扮演这个角色呀,老师看看谁扮演得最像,能够表演出大灰狼凶横的样子好吗?”两个人无奈地点点头。

(二)分析教师引导语言。

另外,我们对搜集到的案例随机抽取了十四个,把案例中教师的引导策略分积极、中性、负性语言进行了统计:

1.统计前准备工作

(1)明确积极、中性、负性策略的定义

积极:教师发出的行为体现明显的平等、尊重、关心、喜爱的倾向;

中性:情感相对比较平淡,不做任何判断和评价。

负性:教师的语言、行为中带有明显的不满、厌恶,甚至恼怒、烦躁、愤恨。

(2)明确统计标准

案例中教师的一句引导语为一个策略,并用相对应的符号进行标志:积极语言:☆ 中性:○ 负性:△

2.对案例进行引导语言分析统计

搜集的案例采用的策略积极☆14个13 22%中性○15 26%负性△30 52%

小结:分析统计说明,大多数教师用负性的引导语言解决孩子之间的争抢冲突,中性和积极策略比较少。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引导策略

我们搜集了一些书籍和论文进行了学习,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我的批评(表扬)到哪里去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等,提炼了一套引导策略,一共有六个步骤:

(一)阻止伤害行为。

在幼儿发生相互伤害的行为时,教师应冷静地接近,阻止伤害性行为发生。具体方法:一是运用内部对话增强自身的信心:“这是孩子一个重要的交往技能的学习时刻, 我一定要支持! ”二是接近幼儿时,注意自身的身体语言:蹲下来,冷静的音调、抚摸、拥抱等肢体语言。

(二)共情。

当幼儿处于负面情绪的氛围下,很难冷静地思考问题,教师如急于给孩子解决问题,他们也听不进去。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帮助他们把这种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理解、支持与关爱。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平复情绪,冷静地看待问题。可以用的语言有:“我知道你很难过,很生气,但是用打人、骂人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知道你肯定很想要他的汽车。”……当幼儿的身体放松,停止哭闹,声音的语调变低、柔和,然后再解决问题。

(三)搜集信息。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必须弄清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因此倾听双方的想法非常重要。教师要用平和的语言、认真的态度鼓励幼儿讲述,可以通过问幼儿“发生了什么? ”来收集整理冲突的细节。

(四)重述问题。在开

始解决问题时,幼儿常常情绪十分强烈,急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语言都是断层的、不连贯的。教师必须以中立、冷静的方式重复幼儿表述的信息,这样,幼儿可以聚焦于一个或两个最相关的关键问题。如:“所以问题是……你们都想成为第一个/你没听清楚他的歉意。”

(五)给予解决方法。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想出解决的方法,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同伴,集体解决。这时,教师只需简单地问幼儿:“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当幼儿提出建议,并且权衡解决方法时,他们正在获得解决问题及因果思维的经验。

(六)进一步支持。

这一环节,可以采用两种策略,一是用鼓励性语言:“你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相信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不着老师了!”让幼儿认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观察幼儿,看看幼儿选择的解决方法是否起作用,如果未起作用,幼儿还是存在消极情绪,教师应该做好进一步支持的准备。

三、结果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实践,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是否有变化呢?我们随机抽取一个观察案例,针对“如果现在遇上类似情景的冲突是否有更合适的引导策略?”“这样引导的理由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案例的二次分析,以对比教师前后两次的分析:教师是否真正能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积累交往经验,提升交往水平。

(一)案例再分析解读,改善教育行为。

为了能直观地看到教师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变化,我们选取了一个教师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案例背景:上午,小班室内自主建构活动。翔翔在用雪花片拼花朵,想用积木围起来做花园。看见开开拿着一块长条积木造房子,就去抢开开手上的积木,两人你夺我抢,互不相让。开开使劲地拨着翔翔的手,大哭:老师——第一次现场引导第二次解读1.教师C蹲下来问开开:“怎么了?”开开:他抢我积木,还掐我,手好痛。2.教师C看到开开红红的小手,大声说:“翔翔,你干嘛?”翔翔拿着抢到的积木盒,惊慌地看着老师。3.教师C(握起开开的手吹了吹):“开开最坚强了,坚强的孩子不怕疼是不是?”4.师:“翔翔,你们是不是好朋友呀?”翔翔咬着嘴唇点了点头。5.教师C(把翔翔和开开拉到一起):“好朋友掐好朋友,对吗?”翔翔摇头。6.教师C:“是不是应该相互爱护?”翔翔想了想:“是!”7.教师C:“你看开开的手肿了肯定很疼,你拉拉她的手好不好?”翔翔牵过开开的手,开开不再哭了。8.教师C:“积木是大家的,不是谁自己的。每个人都可以玩,只是现在你来玩,你玩过之后再交给下一个小朋友。那现在你们轮着玩好吗?”(俩人点头同意)1.(蹲下握起开开的手吹了吹):“很疼了是吗?不过老师知道开开平时最坚强了,坚强的孩子很勇敢,不怕疼的是不是?2.翔翔,你平时不是和开开最好了吗?今天你们怎么了?3.“所以问题是,你们俩都想要这个搭积木来建构吗?”4.“翔翔,老师知道你很想要开开的积木,不过,如果好朋友也这么对待你,你会怎么样?”“你们有能让两个好朋友都能玩得开心的好办法吗?”6.“你们真会想办法,自己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把翔翔和开开的作品拍照,让她们俩在集体面前分享建构经验。“相信你们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肯定能够很好地解决,不需要老师的帮助了。”教育行为反思二次引导策略分析合理之处:1.虽然有一时的情绪失控,但还是能安抚幼儿情绪。2.帮助幼儿明确玩的规则:共享、有秩序地玩。3.教育幼儿要相互爱护,帮助幼儿移情,学会尊重他人。不合理之处:1.幼儿仅遵照教师建议对当前冲突行为进行调整,但还缺少对方法的概括总结,因此如再次遇到冲突情境时,仍需教师的干预。2.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交往经验的积累。3.教师还不能完全控制自身情绪。1.能够同时兼顾争抢双方的情绪,尽快地消除双方的不良情绪。2.更加信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放手由幼儿自行解决冲突,有助于双方接受解决结果,同时习得交往经验和技巧,具有很强的迁移效果。4.增强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发展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冲突处理的策略意识。5.最后的鼓励和回应有助于幼儿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他们不断探索各种解决矛盾冲突的途径,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交往水平。

小结: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初次解读中,教师虽然关注到幼儿的情绪,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还不够放手,处于控制状态。二次分析解读中,教师显然意识到了问题,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根据孩子讨论的情况予以暗示和建议,引导步骤清晰,切实帮助幼儿积累交往的经验和方法,真正做到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提升幼儿的交往水平。

(二)制定表格进行自检和他评,关注日常生活的巩固运用。

为了观察教师在带班过程中是否将策略内化到日常教学行为中,我们组织教师随机进班,相互观察,并制定表格进行记录,更客观地还原教师处理争抢冲突时的真实状态。我们还随机抽取一份案例,检验教师使用策略的情况:

幼儿争抢行为案例观察

冲突者:菲菲和小宇带班教师:小二班教师观察者:陈老师时间:11.2

事件背景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全神贯注地玩着,有的在语言区看书,有的在娃娃家玩,有的在益智去玩拼图,还有的在建构区玩积木。娃娃家的小宇对菲菲说:“我来当爸爸,你把娃娃和小帽子给我,我来帮他打扮。”菲菲:“不给你,是我自己拿到的娃娃。”小宇很生气,狠狠抓了菲菲一把,菲菲的手上现出了一道血痕迹。教师介入随着哭声,老师连忙过去蹲下来,询问:“菲菲,你这么伤心,怎么了?”(摇摇)菲菲:“小宇抓我。”菲菲赶紧把手给老师看。老师连忙吹了吹菲菲受伤的手,安慰菲菲:“菲菲很痛是吗?我们去找小宇问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摇摇)老师看见小宇气呼呼地在旁边不理人,走过去大声问:“小宇,干吗要抓人?”(摇摇)小宇很委屈地说:“我想当爸爸,可菲菲不肯,也不给我娃娃和帽子,我才抓她的。”老师:“你是想当爸爸照顾宝宝,才拿菲菲手上的娃娃和帽子是吗?”小宇点点头。(摇摇)老师问小宇:“小宇,别人不同意就动手抓人是不对的。你想想有什么办法让菲菲接受呢?”(摇摇)小宇在一边低着头,显然在思考。这时,围观的小朋友越来越多。老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摇摇)当当:“让菲菲当妈妈,小宇当爸爸,轮流照顾宝宝.”点点:“对啊,也可以妈妈先给宝宝打扮,我妈妈很会打扮的。让爸爸先去烧点东西给宝宝吃,一起照顾宝宝。”……老师问菲菲和小宇:“你们觉得呢?”(摇摇)小宇:“那我先去烧菜吧!”菲菲点点头。老师:“你也觉得点点的办法好,是吗?不过你得帮菲菲吹吹,带她处理伤口,然后再一起玩娃娃家好吗?”(摇摇)老师:“相信你们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会有办法解决的。”(摇摇)总结积极7中性1负性1

小结:教师运用的积极语言明显比使用负性和中性的多极状态。

(三)对比统计。

我们把教师进班观察记录的案例整理在一起,对案例中总的结引导语积极言进行量7化统计中,性与学习前1的量化负表性做对比。1

争抢行为案例统计量化表对比表:

统计案例采用策略统计时间积极中性负性学习前14个13 22% 15 26% 30 52%学习后52 62% 18 22% 13 16%

小结: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教师使用积极性语言频率大幅度上升,能有意识地采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另外,从二次搜集的案例上看,教师非常关注幼儿的情绪,并能信任幼儿,关注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交往技能经验。总的来说,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的尝试,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切实提升了教育水平。

四、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增强了教师反思和实践的能力,同时深刻地理解了“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内涵,改善教育行为,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今后,我们会完善我们的研究,继续运用有效经验,并在全园推广,切实提升教师有效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水平。

[1]海姆.G.吉诺特.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4.

[2]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王芳,葛列众,主编.我们的批评到哪里去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 2001.7.

[5]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M].京华出版社,2009.7.

猜你喜欢

菲菲小宇负性
糊涂的小兔菲菲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趣味成语故事
趣味成语故事
一包花生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我喜欢的小狗菲菲
不合群的菲菲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含2,3,5,6-四氟亚苯基负性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