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研究性教学论

2015-10-13苗贵松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公开课

摘 要:我国目前共有78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3722门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48门,从点到面,基本满足了中文本科专业古代文学史教学。但精品开放课程基本还是传统课堂的实录,线上线下互动较少。中国大学MOOC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要求诸方面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正在促进高校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而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科特点采取教学风格,实施研究性教学,也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共同追求。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的体会,值得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思。

关键词: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公开课 唐诗经典 慕课

一、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既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1]。早在1916年,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其中提出了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应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接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又如麻省理工学院为了实现所有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均有机会参加研究的目标,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和新生研究指导等项目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2]。为了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国外一些研究型大学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

在我国,研究性教学同样受到了重视。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课堂中,如果按照教学内容划分,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方式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等;如果按照教学手段进行划分,则包括对话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教学等。第二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则相对自由,研究性教学的自由精神是通过教师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自由、学生学习的自由得以彰显[3]。研究本来就是高等教育阶段原始的教学特征。

大学教学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大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如南京大学针对本科高年级编写出版了一套“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其中就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再如复旦大学“汉语原典精读系列教材”,虽然其教学理念可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为全国高校中文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起了引导作用。

二、中国古代文学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资源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文系教学时段最长的一门主课。学习古代文学,实质上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

(一)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我国高水平大学率先向社会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既是深化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迎接世界名校公开课挑战的应对策略。

2012年4月,教育部公布首批4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2月第二批62门;2013年5月第三批139门,11月第四批121门;2014年4月第五批121门,10月第六批137门;2015年4月第七批158门。目前,共有781门,其中有34门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每门3-24讲不等)入选,见表1。

早在2003年,精品课程就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四千门国家精品课程是精品视频公开课首选,其次是央视百家讲坛,具有教学学术与大众基础。譬如四川大学《中国诗歌艺术》为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学修养》《中国审美文化史》分别为2006年和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为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于丹、陈洪、叶嘉莹、莫砺锋、王立群等是央视百家讲坛名师。

(二)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国,高等教育还属于稀缺资源,优质资源的有限性矛盾制约了共享的进程。况且许多大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意识”,比如校外人员去高校听课困难、极少有学校向社会公众开放自己的课程(山东临沂大学做得较好)等。现在的状况正发生改变。

2013年4月,教育部评审建议首批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1011门(本科课程675门、高职课程336门)。2013年10月,第二批1091门(本科课程675门、高职课程336门、网络教育80门)。2013年12月,第三批1540门(本科课程1100门、高职课程440门)。2014年1月,第四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课程)立项80门。目前,共有14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形式在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社会反响良好,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见表2。

原国家精品课程自然可列入资源共享课。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3)、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200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2008)、青海民族大学《藏族文学史》(2009)、华东师范大学《国学专书系列讲读》(2010)等都可列入资源共享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高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但就整体而言,与一些世界名校公开课相比,还有些差距:从形式上看,世界名校高校公开课多以动态视频直播为主,而中国精品课程则多以文字和静态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中,世界名校授课教师大都较为风趣,板书也较为频繁,反而少用多媒体[5]。无需举例,观者自清。

大规模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高等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触即发。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下发,重点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并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6]。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一时难以体现课外,其教学可以向Coursera、Udacity、edX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借鉴组织方式。

下面通过中国大学MOOC、浙江大学《唐诗经典》学习体会,比较在线教育对国家精品公开课建设的启迪。

三、中国大学MOOC《唐诗经典》的教学案例

中国大学MOOC是“网易云课堂”、教育部“爱课程网”(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共有北京大学等32所高校379门课程,其中有《唐诗经典》(浙江大学)、《文学欣赏与批评》(武汉大学)、《神韵诗研究》(山东大学)文学类3门。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然而,胡可先、陶然教授主讲的《唐诗经典》,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7]。

(一)《唐诗经典》的教学理念

该课程是以唐诗经典为核心,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从经典名家、经典名篇、经典名著等多方面展开,向众多的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传播正面、高尚、积极的主流价值观。内容上兼有经典性、学术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形式上兼有实践性、多元化、启发式的特点,类型有视频、文档、随堂测验、富文本和讨论等。

(二)《唐诗经典》的教学设计

《唐诗经典》讲授10个主题。每个主题由“课程视频”“学术对话”“延伸探索”和“练习题”四个部分构成。课程视频为核心部分,学术对话是课程的多元互动部分,延伸探索和练习题为课程实践部分。课程视频:按照知识点被拆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段约10分钟左右。学术对话:重在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加深感受,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延伸探索:主要在论坛上进行,鼓励学生们在论坛中展开自己的思辨和对问题的学术探索,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与助教尽量全面地回答论坛上学生提出的问题。练习题:属于过程训练的实践范畴,以在线练习为主,需要学生登录网站选择相应的题目完成作业,目的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强化与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练习题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主题的学习。

(三)《唐诗经典》的教学方法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其经典文献较前朝后代的文学更多,也更引起古今中外研究者、爱好者,特别是大学生的兴趣,因而在10周时间内完成这门课的教学,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课程《唐诗经典》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学分和短学期之间的矛盾:

强化教学和训练过程以增加容量。作为大型网络在线课程,通过网络视频将通识核心课程向外延伸,学期虽然较短,但资源丰富且集中,达到视频呈现以少胜多的效果。

策划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除了视频展示以外,还有情境对话式、场景呈现式、师生讨论式、助教答疑式,由以前单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团队互助型的讨论式学习。

注重兴趣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唐诗可以说是每个大学生都不陌生的学习对象,因为自幼儿园到大学阶段都在不同程度地接触唐诗,缺乏的是学理的提升和学习境界的提高,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和名著,通过问题的解析和典范意义的剖析,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享受学习过程,进而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唐诗经典》的考核要求

期末考试:通过网站完成,届时会提供多道题目,并要求各位同学在规定时间(暂定72小时)内完成,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分数。考试与评分:期末考试,30%;过程参与,40%;课程论文和诗词创作,30%。成绩为三级计分制:优秀、合格、不合格。成绩优秀者可发优秀证书。

精品开放课程基本还是传统课堂的实录,线上线下互动较少。中国大学MOOC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高校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引导;实践教学重在专业规范;课程考核重在鼓励创新;教育技术重在互动整合。

四、东亚文化背景下传统学科的守正与出新

方兴未艾的“慕课”潮流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8]。学生的学习方式颠覆着教学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在相应演进。出新是必要的,但具体到传统学科,则要具体分析。另外,现有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仅就课堂教学规范要求而言,就可能束缚了某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个性。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的体会[9],值得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思:

中央大学期间,一些狂放的教师每以汪洋恣肆的作风进行讲学,林损讲《老子》,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讲了两个多月;徐英上课,只拿两支粉笔进场,对那些手持讲义和参考读物的教师反加讥笑。小石老师因系两江师范学堂出身,备课一直很充分,教学效果特佳,但也总是完不成教学计划。其他教师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学计划的也很少。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过去一些水平高的教师常是随便谈谈,聊聊掌故,甚至攻击他人,自诩高明,但他们确有两手,否则也站不住脚。到了六十年代教师队伍加了不少新人。这时开始使用统一教材,教师上课时,不会再发生什么离题的怪论,大家都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流于照本宣科,不再强调什么个人心得,研究成分大为减少,但对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人才而言,可未必有利。

作为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团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团队管理完全可以从以身心如一、自他圆融、天人合一和历史意识四者共同构成以和谐为特征的东亚儒学精神资源汲取智慧[10]。而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研究,积极实践,根据学科特点采取教学风格,实施研究性教学,也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共同追求。

(基金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RA2013065];常州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A-3001-13-032]。)

注释:

[1]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8期。

[2]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辛继湘:《自由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4]李剑萍:《大学教学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页。

[5]苗贵松,赵俊艳:《文学门类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论——兼与部分美国院校开放课程比较》,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第6期。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8.htm)

[7]胡可先,陶然:《唐诗经典》,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18001#/info

[8]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Z1期。

[9]周勋初:《教学终身甘苦备尝——教育生涯中的突出事例》,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2期。

[10]黄俊杰:《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文史哲,2011年,第3期。

(苗贵松 江苏常州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213002)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公开课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