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肖邦前奏曲之抒情性特征

2015-10-12李佳雯

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关键词:抒情性前奏曲肖邦

李佳雯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波兰作曲家,其作品特征之一即是抒情优美的旋律,旋律气息绵长流动,悲情动人,有着肖邦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本篇特以肖邦前奏曲第十三首和十五首为切入点,对比论述其抒情性。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抒情性;

一、前奏曲简介

前奏曲是小型器乐曲,十七世纪前,指在声乐曲前用古钢琴伴奏的一个引子。十七世纪初成为独立的小型器乐曲,但还安排在其它乐曲之前,保留着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的前奏曲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带有即兴性质的小型器乐曲,其中以钢琴曲居多。不少作曲家常把一些情绪,风格较一致而结构上各自独立的短小器乐作品取名为前奏曲。

在古典作品中有一些性格曲,前奏曲是其中的一种。它的曲式是自由的,音色上有区别,富有浓郁的诗情,用于幕前或幕间。歌剧或神剧在开场之前,由管弦乐队所演奏的器乐曲称序曲。其目的在于暗示剧中情节,能使观众预先有一印象,就是把幕中的内容先现作为正曲演出之前的准备。器乐前奏曲也用prelude这名字,它与歌剧无关,是一种短小精悍的独立的性格曲。巴赫、肖邦、拉赫玛尼诺夫都写了很多前奏曲。

二、肖邦前奏曲

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写的《24首钢琴前奏曲》有了自己独立的性质,具有浪漫与幻想的风格。肖邦的前奏曲摆脱了“引子”的桎梏,以独特而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音乐会及钢琴教材中的常用曲目,并被公认为肖邦艺术的精华之一,因为音乐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用这么少的篇幅,包含这么丰富的内容。固然,《前奏曲》是肖邦个人最复杂最戏剧化的情绪的自白,但也是大众的情感写照,他在表白自己的同时,也说出了同时代人心中的苦闷、惆怅、悔恨、快乐和兴奋。肖邦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最强烈的情绪。在肖邦的作品中,包括前奏曲,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在他的音符之间,透露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有对世间不平的愤恨,对世人的发泄。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和热情汹涌的革命精神表现出肖邦本人的坚毅性格,忽而无忧无虑,心花怒放的欢乐又体现出他对现实的憧憬。正是由于肖邦的这种双面性格特征,才孕育出不同情绪对比的前奏曲,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现实体会才是艺术的创作源泉。

肖邦使前奏曲成为集中凝练,个性鲜明的独立体裁,像一首无言诗,无词歌,极富有诗意。在他的前奏曲中包括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每首各具性格,曲与曲之间有内在的微妙联系,第20、第24首均反映了对祖国山河的沦陷无比悲痛和激愤,而第15首中降a音单调执拗的反复,衬托着优美的旋律,具有难言的美感。肖邦效法巴赫,按照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前奏曲集的妙处在于情调丰富,艺术形象鲜明的突出,形式完善,乐思的简炼与深刻,使人们有权把它们称做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三、肖邦前奏曲抒情性特征

肖邦的前奏曲中几乎一半的乐曲是抒情的,而每一首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方式并不一样,有的积极向上,趋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的带有哀叹意味,使人感到一种无奈,趋于悲伤的情绪;有的是写景抒情的,但有时在抒情的基础上,带有对此性的段落,也许只有形成对比,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抒情,当然这与乐曲本身的走向也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急促中也可体现出优美抒情的一面,这也是肖邦创作特点之一。舒缓的旋律配以左手绵绵不绝的伴奏织体,这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形式之一,肖邦正是恰当地运用了这一形式,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他最丰富的情感,且恰到好处,他总是可以准确地运用音乐基本表现手段,写出具有诗一样的作品,使人如痴如醉。此外,他的旋律非常有个性,受意大利歌剧,特别是贝里尼的影响,气息宽广,优美如歌,但又是器乐化的,常为旋律加上双音和装饰音,使线条柔顺平滑。肖邦重视调的色彩、调性的变化常起到明暗对比的作用,这对作品情绪对比起到重要作用。他在半音阶和声运用上的创作(如《a小调前奏曲》)是李斯特、瓦格纳的先驱;各种7和弦、附加和弦、平行进行,不协和音不准备地进入,有时甚至不加解决,则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先导。最值得一提的是,肖邦突破了节拍的限制,运用自由节奏,这种节奏带有民族特征。以下是我对升F大调第十三首前奏曲和降D大调第十五曲“雨滴前奏曲”做的简要对比分析。

第十三首和第十五首都是以抒情为主,但两者的表达方式却不一样,以至于两首乐曲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第十三首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有起有伏,左手流动的伴奏织体更体现出了作者的浪漫情怀,其中包含着心酸,希望和隐约的激动。尽管旋律起伏不大,但变音和弦的恰当运用,更加可以体会到心中的忧虑和乡愁。转入小调的中段,使情感色彩起了变化,尽管与主题的基本性格相一致,但对比也是很明显的,体现的是一种无奈却又美好的东西,情绪的逐渐激动也是昙花一现,终以回忆为情感寄托。本曲的基调不变,但人物心理的波澜起伏却被调的色彩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十五首可理解为借景抒情。左手不断的雨点滴落声,融以右手大方而又朴素的旋律,有一种思念略带忧伤的意味,此时作者的心情是舒畅,美好的。有规律的雨滴声伴以舒缓的优美旋律,这可以理解为情与景的对比。经过同音重复转调,乐曲的基本性格也已被大大改变,仿佛从天堂突降到地狱,死神的阴影一步步逼进,强烈地对比反映出作者心中的恐怖,浓重的和声达到最高点时,心中的愤怒,反抗也急剧强烈,发泄过后,只剩下了一些痛楚。雨过天晴之后,心情也随之平静,而那种舒畅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无奈的心境。尽管这首乐曲的主题与中段部分反差较大,但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丝毫不影响乐曲本身的基本性格,有对比才有发展,凝练的曲子才不显得平淡。

【参考文献】

[1] 沈 旋, 谷文娴, 陶 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 周 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2).

[3] 于润洋. 悲情肖邦[M].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4).

[4] 邵义强. 浪漫派乐曲赏析[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抒情性前奏曲肖邦
《前奏曲NO.1》钢琴曲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钢琴前奏曲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