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2015-10-12陈新红
陈新红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教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例如,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有所认识,如果教师再去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世界的精神。对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地球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将那些无法实地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此,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小实验引入课堂,模拟演示宏观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组实验:海边看船。教师先在桌子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形态变化,然后在地球仪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看驶向远处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不是平的;二是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亲身体验;二是学生亲自操作。由于地理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对于“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能够正确标识南北两极点、经线、纬线、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位置。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制作经纬网仪的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地球仪、两种颜色的铁丝、钳子、线绳、双面胶、垫片、剪刀、经纬线度数卡片等。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介绍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经纬网仪,最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经纬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对学生的多角度培养和锻炼。对此,教师可采用分组的活动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准备,活跃设计思路,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情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