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与“错误”中促进学生成长研究
2015-10-12吴建成
吴建成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在“差异”与“错误”中促进学生成长研究
吴建成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通过正视学生差异,优化指导策略;由“纠错”到“究错”,变错误为探究资源;“以学定教”,分层次布置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感情,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差异”;“错误”;以学定教;成长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与“错误”,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我们端正了思想,指明了方向: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正视差异,善待错误,树立因材施教思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一、正视学生差异,优化指导策略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生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优化指导策略,尤其要注重做好“个别指导”的工作,这样方能使教学走向有效。教师要掌握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学习障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适时的引导、点拨。个别指导的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个别指导,让学困生不掉队,使他们能够及时地掌握基本知识;让中等生“赶优”,让优等生“更进一步”,从而使他们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数轴和绝对值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且a<b,求a-b的值。学生解答完毕,总有几位同学会出现错误。我根据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进行了订正与讲解。过几天又进行测试,我编入了类似的题目:“已知且m>n,则m-n的值为___。”结果原来出现错误的几位同学基本上还是错的。我心想,我已经讲了好多遍,这些学生仍然出错,真是“不可教也”!静下心来思考:学生出现错误,我进行了纠正和讲解,可学生为什么还会弄错呢?难道真是粗心大意?我仔细研究了几位同学的错误,生1的答案是:±3,± 13;生2的答案是:10,13;生3的答案是:10,16;……由于该题是填空题,学生的计算过程是看不到的。但我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分类”上,学生没有真正弄清楚题目中的条件限制。如何分类?怎样分类才能不重不漏?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得到m=5和m=-5以及由得到n=8和 n=-8,说明他们对于绝对值的意义及逆用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对于后一个条件“m>n”就不知道该如何分辨和运用了。因此,我们讲解时如果能够借助数轴来讲解,就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于是,我就请这些同学来讲述其思考的过程,帮助其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实践证明,正视差异,运用个别指导的策略和方法,更容易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症结”,克服类似错误的出现。
二、由“纠错”到“究错”,变“错误”为探究资源
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运用这些资源,由“纠错”到“究错”,变“错误”为探究资源。“纠错”是浅层次的,“治标不治本”;而“究错”则是深层次的,可以探求根源,研究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错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弄明白错误和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化学生已有的理解。要真正从数学学习策略的角度,教会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明白应该怎样做,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清楚在什么条件下这样做。比如,关于公式、法则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明白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体会公式、法则的结构特征、使用范围等,强调对公式、法则抽象过程的理解,为准确、熟练、灵活运用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强调运算过程完整、步骤规范、算理明确。不能认为公式、法则的逆用仅仅是把它们的位置进行了置换,方向进行了颠倒。实际上,逆用公式、法则是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只有学生运用公式、法则非常自如时,对公式的结构特征和法则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时才会逆用。因此,教师应在夯实学生对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和反思,这样才能取得教学实效。
三、“以学定教”,分层次布置作业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不是流水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因此,教师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对学生进行度量。就布置作业而言,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好多教师都是给学生布置同样数量、难易程度一样的作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同样的作业。而这些作业,对于优等生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对于中等生来说可能有的题目有点吃力,对于学困生来说所有题目可能都会使其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因此,我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分层要求,“以学定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取成功的体验。
总之,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相符合的。
[1]阙建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03).
[2]贾琳红.新课程目标下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雷丽青.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0(18).
G420;G633.6
:A
:1008-3561(2015)36-0087-01
吴建成(1977-),男,江苏邳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