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结核性脑膜炎脑电图的临床研究
2015-10-12徐春燕
徐春燕
(长兴县人民医院脑电图室 浙江 长兴 313100)
结核性脑膜炎作为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中枢神经感染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极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1]。相关文献显示,脑电图检查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价以及疗效观察。本研究就4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48例患者均为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5年经临床病理学分析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7~68岁之间,平均年龄38.7±7.6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15天入院,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烧、精神不振等,其中有2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6例患者伴有精神异常,有26例患者有过密切的结核接触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天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腰穿,脑脊液送检生化和常规。并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仪器选用BCC-21OS型脑电图仪,并按照标准的10/20系统放置法安放电极,对患者进行单、双级描记,描记时间为20~30min。之后采用睁闭眼以及过度呼吸等方法对清醒配合的患者进行诱发试验。
1.3 观察指标
对4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观察比较。参照相关评定标准制定具体的脑电图诊断标准,具体如下:轻度异常:以8~10Hz有节律的α波为主,伴有少量4~7Hz的θ波出现,少数患者出现少量的δ波;中度异常:以4~7Hz的θ波为主,并杂以2.5~3.5Hz的δ波;严重异常:以1~3Hz的高幅紊乱δ波为主,同时伴有4~6Hz的 θ波[2]。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出现的所有数据均以百分数来表示,同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脑电图检查结果
在48例患者当中,有9例患者处于边缘或正常状态(18.75%),其余39例患者表现为异常状态(82.25%),其中轻度异常有23例,中度异常12例,严重异常4例,从脑电图的异常类型上来看,有35例患者表现为弥散性异常,其余4例表现为局限阵发性异常。
2.2 脑电图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从意识状态、脑脊液成分、腰穿压力以及病情变化方面对脑电图异常率进行比较,发现脑电图异常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脑电图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由于脑脊液中存在结核杆菌以及相关毒素引发一系列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结核杆菌从颅底沿着脑裂隙的血管进入脑实质,从而引起脑膜炎,脑血管受到炎症的影响而受到损伤[3],导致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形成血栓,引发脑部组织出现坏死,致使脑部放电频率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导致脑电图出现异常变化。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电图的主要变化为频繁的θ波和δ波活动[4],本研究对4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后发现,有39例患者表现为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82.25%。而意识障碍作为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患者在临床上的意识障碍越重,其脑电图出现的异常变化就越明显。在本研究中,共有13例患者表现出嗜睡或昏迷症状,而这13例患者均表现为脑电图异常。通过比较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发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与意识障碍、脑脊液成分异常以及颅内压升高都有着密切联系,脑电图的异常变化与病情变化呈现出平行发展的趋势[5],脑电图检查能够作为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多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表现异常,脑电图检查能够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病情评估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1]袁杭,王安龙,林上奇等.结核性脑膜炎磁共振的诊断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085-3087.
[2]噬菌体生物扩增法与常规方法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意义对比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112 -4113,4123.
[3]杨晓军,叶创新.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2):78 -80.
[4]张涛,陆卉,任宁等.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200-4202.
[5]李倩.地塞米松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3,24(20):1873-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