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庆阳市农村婚姻行为变迁研究
——以宁县湘乐镇南仓村为个案

2015-10-12王秀秀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人婚俗彩礼

王秀秀 章 琦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庆阳市农村婚姻行为变迁研究
——以宁县湘乐镇南仓村为个案

王秀秀 章 琦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婚姻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历来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每一个地区的婚姻行为都与该地区的婚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等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宁县湘乐镇南仓村的婚嫁年龄、婚姻缔结方式、通婚圈、择偶标准、彩礼、离婚与再婚等婚姻行为的变迁研究,探求甘肃省庆阳市农村婚姻行为变迁的基本状况,解读农村婚姻行为的时代特色。

庆阳市;婚俗行为;变迁

引言

结婚是一个社会发展所蕴含的思想理念、风俗习惯、文化规范的具体行为表现,关系着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家庭的幸福与美满。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婚姻行为变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载,是探究这个民族、国家、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田野分析和文献研究等社会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全面了解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南仓村婚姻行为的变迁情况,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农村婚俗文化。

一、样本与资料基本信息

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南仓村作为调查试点,该村由三个村名小组组成拥有总人口1768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031人,女性人口为737人,有327户人家。本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100户人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为84.0%;问卷包含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择偶观念、婚姻观念、生养子女、彩礼相关五部分内容;被调查者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有14.29%,有固定职业者占46.28%,85.62%已婚,数据统计以被调查者的出生年代作为标准,十年为一阶段,应用excel作数据汇总,保证了抽样的合理性及代表性。

二、婚嫁年龄

婚嫁年龄是指适龄男女在一定年龄阶段为完成“婚”与“嫁”的婚姻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婚嫁年龄是婚姻倾度的标示,受性别、婚嫁类型、居住地等因素影响,它是研究婚姻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1]经访谈得知,当地青年男女初婚年龄还与其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有关,此特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表现尤为突出,一般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初婚年龄越大的特征,且有固定职业者结婚相对较晚。由于在本次调查中,年龄在1990-1999年这一阶段出生的人有12人还处于未婚状况,故数据分析以已婚人数作为参照。调查显示,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男女初婚年龄因时而异,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从南仓村男女总体初婚年龄来看,截止到1990年之前,除60年代男性最小初婚为16岁,较50年代有所下降外,男女初婚年龄均有所增大, 1990年-1999年男女初婚年龄普遍偏小;其次,从南仓村男女最大初婚年龄对比来看,1940-1999年,婚配年龄经历了陈旧的“童养媳式”的女大男小、保守的“男大女小式”再到神秘的“女大三抱金砖”时期,如今年龄对于婚姻的影响力已经十分微弱;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1990-1999年出生的人,其最大、最小初婚年龄与前期相比更加年轻化,且男女最小初婚年龄均低于《婚姻法》规定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的规定,意味着90后的部分年轻夫妻的婚姻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障,这使年轻一代婚姻家庭的和谐性和持久性受到威胁,“早婚”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认真反思。

表1 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男女最大、最小初婚年龄状况 单位:岁

三、缔结方式

所谓缔结方式即婚姻关系的确定方式。婚姻缔结,是男女双方从认识到相互爱慕,最终结成婚姻关系不可或缺的渠道方式,是婚姻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婚姻关系的确定方式实际上反映的是婚姻主权的归属问题。”[2]通常包括家庭包办、相亲以及自由恋爱三种方式。娃娃亲、换亲是家庭包办的主要类型,相亲主要包含媒人介绍和亲友介绍,即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网恋是自由恋爱的一种新的形式,是90后普遍认可的一种恋爱方式。调查得知,40年代生人75.0%是家庭包办婚姻,严格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50年代生人有83.3%属家庭包办婚姻,相亲率较40年代有所下降,家庭、家族威严对婚姻的控制权较大;60年代生人有52.0%是家庭包办婚姻,另外有44.0%通过相亲的方式缔结,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出现了自由恋爱缔结的婚姻,打破了家庭包办与相亲二分天下的局面,丰富了婚姻缔结方式;70年代生人婚姻缔结方式相对多样,相亲首次超越家庭包办婚姻,成为最主要的婚姻缔结方式;80年代生人更加注重婚前情感的培养,33.33%的人通过自由恋爱不如婚姻殿堂,50.0%的人利用相亲的便利,快速找到了相伴终生的理想伴侣;90年代生人追求恋爱的浪漫和相亲的快捷,50.0%的九零后通过自由恋爱来发展婚姻伴侣。

表2 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婚姻关系缔结方式情况

四、通婚圈

通婚圈就是男女双方互相缔结婚姻关系的地域范围大小,以及探讨在嫁娶这一通婚过程中是否存在同种族之间、同姓氏之间等附属问题的文化交流圈。又因,在农村地区,基本都是同民族通婚,且对于通婚姓氏没有特殊要求,通婚圈的大小主要受人际关系圈的影响,婚姻缔结主要通过亲友、媒人介绍等途径,故本文仅对南仓村通婚圈的地域大小做简要分析,如表3所示: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人们活动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未来通婚圈必将完全突破地域限制,人们在可能接触到的范围内都将有机会成功缔结婚姻。南仓村各年龄段通婚圈的地域范围自1940-1999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样本表现出,40年代生人通婚仅限于本县内最高为50.0%;50年代生人最大通婚圈达到本市级的有15.0%且以本镇通婚为主为50.0%;60年代生人选择配偶的地域范围扩大到本省级占4.54%;70-80年代生人,选择配偶的地域范围突破了省际限制,出现了省外通婚,且省外通婚率十年间上升了6.59%;90年代生人,县内通婚的情况有所回升,达到60.0%,相比明显的是村内通婚的情形几近消失。值得一提的是,1970-1979年间开始出现省外通婚现象,且在随后的20年间省外通婚上涨了约16%,可见农村通婚已基本脱离地域限制,通婚范围在不断扩大。

表3 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通婚圈的地域情况

五、首要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指青年男女在恋爱和确定婚姻关系过程中彼此所选择的主客观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诉求,是择偶要求中最重要的标尺。本次调查通过设置人品个性、容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条件、勤俭持家、服从家里的安排、感情等参考选项,发现南仓村各出生阶段年龄男女首要择偶标准特点如表4所示:40年代生人择偶66.67%都听从家里安排,经济条件好坏的影响率为33.33%;50年代生人开始重视容貌、年龄和学历、职业对婚姻的重要影响,关注度达到了44.45%;60年代生人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此时经济条件的影响最高达34.62%,婚前感情基础不怎么受重视;70年代生人更加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配偶的学历、职业、人品及勤俭持家等个人素质的综合对择偶的影响力高达70.66%;到了80年代,40.0%的人对配偶有学历要求,33.33%的人重视婚前感情的培养,20.0%的人看中经济实力;对于婚恋方式自由的90后而言,婚前感情基础和对方家的经济实力成了影响婚嫁的最重要因素,影响率为66.66%。样本显示的趋势有以下一些:50年代以前的人们多听从长辈的安排,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50-60年代生人择偶标准开始呈现多样化,但经济条件是多数人首要的择偶标准;70年代后,学历职业在首要择偶标准中的地位上升;到了80年代,学历职业成为多数人的首要择偶标准,此外开始重视感情标准的人比例上升较多;90年代生人对于学历职业的重视程度相比80年代的人有所降低,以经济条件与感情基础分别作为首要择偶标准的人群各自占了较多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择偶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4 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首要择偶标准情况

六、彩礼

彩礼是指青年男女在确立婚姻关系时,以男方向女方送礼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传统礼仪风俗,是对女方抚养费用的部分补偿和酬谢,是婚姻缔结的重要环节,是人们普遍遵守的婚嫁风俗惯例。彩礼作为婚俗文化研究的唯一经济标尺,是一个时期经济与文化内涵发展的载体,它不仅印证了婚俗的变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它也是婚姻缔结与否的重要尺码。彩礼分为礼钱、见面礼、二程礼、折一共四类,其中包含了男方家付给女方家的“新娘费”、见面礼品(钱)、女方索要的置办结婚用品的“零碎钱”和婆家填的另一半“压柜钱”等。彩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访谈中有村民说:“现在你年外光礼钱就快二十万了,还不算年要下外穿的、戴的、屋里的摆设,娶个媳妇下来得个四五十万了。我们以前在逃荒年代,有的要饭的为了能活命,一个女子换一碗米汤,哪像你现在‘把人活成了’一个个都很金贵。”另有位65岁的老人回忆说:“我们那时候那还有撒礼钱哩,婆家年就给了五块钱和一块老布,我老娘给我陪送了一对木箱子,回来的时候里头抬了两件罩衫,一个‘高价’裤子,骑地驴回去就算把婚结了。”样本区人礼钱单指“新娘费”,二程和折一统称为额外礼,彩礼有礼钱和额外礼组成。故本文以礼钱和额外礼作为参照,由表5可知:4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生人婚嫁的最高彩礼分别为110元、900元、3500元、8000元、90000元、210000元,最低彩礼依次为9元、550元、1200元、6500元、38000元、190000元;各年代最高彩礼与最低彩礼差分别为101元、350元、1300元、1500元、5200元、20000元,较上一年代彩礼依次上涨了11.18%、2.24%、2.09%、7.83%、2.12%;80年代彩礼高低差距较大,90年代彩礼数量巨大,彩礼一年涨幅比普通人一年打工收入更高,难免恶性攀比的嫌疑。据统计,当地有78.4%的农村男子娶亲资金都来源于借贷,其中向亲友借钱为最重要的集钱方式。

此外,与彩礼密切相关的当地独特的婚姻行为还有日益兴盛的“陪房”。调查中发现当地婚姻中陪嫁内容相当丰富,目前比较多见的“陪房”有刺绣鞋垫,不同规格的“剁花门帘”、被罩、枕巾、绣花枕头等,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做工精美,一针一线串起的亲情却非金钱所能计量。陪嫁是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与婚姻行为的完美结合。

表5 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彩礼状况统计表 单位:元

七、离婚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解除婚约关系,终结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按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如感情已破裂,调节无效,应准予离婚。离婚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一种具体行为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权意识的苏醒和强化。如今,在各种新观念的刺激下,出现“闪婚”“早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稳定,“闪离”更是成为现代年轻人夫妻关系终结的常态。在本村对南仓村村民的调查中离婚的有4户占4.7%。如表6所示: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离婚率较高,离婚率分别为10.0%、14.29%和20.0%,总体呈上涨趋势。据了解,各年龄段离婚的主要的原因是夫妻关系不和、婆媳矛盾尖锐、妯娌冲突不断、邻里关系不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夫妻关系。

表6 南仓村各出生年龄段离婚状况统计表

八、结语

调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惠农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民生活质量日益得到改善。甘肃省庆阳市农村婚俗行为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男女最大、最小初婚年龄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婚姻缔结方式更加多元化,通婚圈突破了地域限制,人们更加看重配偶的个人素养和婚前感情的培养,结婚彩礼及婚庆花费增长较快且差距日益明显,离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农村婚俗行为顺时而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正在朝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但是,农村婚俗行为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农村最小初婚年龄小于国家《婚姻法》规定男女最小结婚年龄,年轻夫妻的婚姻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使家庭和谐、稳定受到潜在威胁;由于盲目攀比,导致当地彩礼居高不下,加重了娶亲负担,不利于婚姻家庭的长足发展。总之,婚俗作为中国五千年璀璨文化的重要一支,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完善而更加理性地成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婚俗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用博大的胸怀和耐心去引导其朝着更加理性、文明的方向发展,积极传承和发扬婚俗中灿烂的文化精髓,促进家庭和谐。

[1]甘品元.毛南族婚姻行为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4-68.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1版,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7):58.

[3]胡晓艳.建国以来我国婚姻习俗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3:36-39.

[4]熊云辉,王洪兰,黄玲.传承与发展——海南黎族婚俗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6-32.

[7]陈立明.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2(2):38-43.

[8]张谨.玉村婚姻习俗的变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5):18-22.

[9]何生海,王晓磊.论西部农村婚姻圈的广延性与内卷化——基于西部G村为考察对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34.

[10]余练.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变迁——基于皖中大鼓村婚姻市场的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121.

[11]柏贵喜.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5(2):88-94.

[12]张华.河南潢川农民的婚姻行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70-77,129.

C9121.4

A

猜你喜欢

生人婚俗彩礼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鼠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牛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虎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天价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