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影响因素分析
2015-10-11曹海涛
□文/曹海涛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影响因素分析
□文/曹海涛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提要]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低保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各地制定低保标准的方法,探讨制定低保标准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使用安徽省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相关经济变量与城市低保标准的数量关系,发现人均消费支出是影响低保标准的重要因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消费支出;逐步回归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8日
一、引言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重要作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规模和保障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设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调整完善,如何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是重要议题。
关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实践,民政部201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三种方法: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和消费支出比例法,将标准制定调整与消费类指标挂钩。实践中这三种方法得到较多应用。采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的有吉林、江西、海南、重庆、云南等;采用“恩格尔系数法”的有北京、上海和石家庄等;采用“消费支出比例法”的相对较多,包括辽宁、山东、湖北、广东、广西、甘肃、新疆和四川、宁夏的部分市县。本文在探讨制定低保标准应遵循原则基础上,使用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影响城市低保标准的经济因素,为低保标准的设定提供参考。
二、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
低保标准的设立,应从各地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情况、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保障范围等因素综合确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CPI变动,低保标准具有可调整性。低保标准的设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生存权是基本人权,国家和政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人群生存权的实现。基本生活需要有不同层次,如果从生存角度来说,就是满足成年人每天必需的热量需求,将这些热量合理分配到不同食物中。如果从生活角度来说,在生存之外还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住房、医疗保障、人际交往等需求。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取得的经验。过高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往往会形成“养懒汉”的现象,也会造成低生产率,阻碍低收入人群脱贫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在发达福利国家的福利史中并不少见。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就提出了“既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
(三)符合政府财政状况。一般地,社会救助制度多以政府财政资金负担为主,社会资金为辅。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资金来自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地方政府还负责具体管理和资金发放。科学制定保障标准,要考量政府财政状况与承受能力。我国各地人口、经济、社会因素不同,财政实力差别大。2014年全国各省市区城市低保标准和人均财政收入相关系数高达0.81,高度相关。
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低保标准设定受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等众多因素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低保标准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定量分析,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城市低保标准数据来源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来自于《安徽统计年鉴》。基于各地实践中制定和或调整低保标准,参考上年度相关经济变量,消除数据中异方差两方面的考量,实证模型设为:
其中,dbbz为城市低保标准,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zzc为人均财政支出,zpsr为人均可支配收入,xfzc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t为年份。使用OLS方法对(1)式估计,结果如下:
(-0.88581)(3.035312)(-2.320824)(2.312626)(-2.196083)R2=0.992409,F=196.0933,DW=2.336732
结果中R2值和F值均较高,说明模型解释力度较好。但是,对系数检查发现,模型存在不合理解释,财政支出和人均消费支出对数的滞后项的系数为负值,与预期不符。安徽省相关数据也证明,低保标准与人均财政支出滞后一期相关系数为0.9966,与人均消费支出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为0.9914,呈高度正相关。对回归结果检查发现存在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并筛选,得一元回归模型:
模型(2)中,人均消费支出滞后项的系数为正,符合预期和经济理论。回归系数的t值较大,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说明人均消费开支对数的变化可以解释低保标准变化的97%以上。在给定数据下,安徽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开支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可以尝试设立城市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开支挂钩的低保调整机制。对模型(2)进行解释,如果当年人均消费开支增加1%,则下年度城市低保标准增加0.82%左右。
四、结语
基于安徽省数据,定量化地分析相关经济变量与低保标准的关系,发现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制定低保标准的调整机制时,可以考虑将低保标准调整的一部分和人均消费开支相挂钩,实证研究结论也奠定和印证了民政部提出的消费支出比例法的理论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碧英.中国36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4.
[2]曹艳春.1998-2009年我国36个城市“低保”标准变化及保障力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
[3]徐娟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数理测定方法[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4]李春根,夏珺.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变化轨迹和现实考量——基于2003-2013年31个省域城市低保数据的聚类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C913.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