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谈判中化解僵局的策略

2015-10-10武向阳

销售与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策略性情感性换人

武向阳

有的人认为谈判出现了僵局,就再也难以谈下去,或者选择退而不谈了。这种想法完全是不合适的。僵局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僵局也不是死局。如果一场谈判开局即僵,一僵就死,那么可以认定此谈判本身就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双方谈判之前要首先安排除掉不具有可行性的谈判,把僵局转化为死局的谈判剔除,以免付出无效劳动。谈判所造成的僵局并不能一概而论,僵局也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僵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如何应对策略性僵局

策略性僵局。此类僵局是人为的,有计划有预谋的。就是一方故意将压力推给另一方,让对方承担压力的结果,故意引起僵局,从而为己方争取时间和创造优势,这是一种拖延性质的谈判策略。

一是适当让步,以柔克刚。对方有意识地制造僵局,目的常在于试探我方的实力、决心和诚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的要价在我方允许的范围内,不妨以弱者的面目出现,一再声明我方的立场、观点和诚意,并且做一些小的让步以满足对方的虚荣心。“给面子”是打破僵局的最基本手段。

二是坚持原则,以硬碰硬。对于那些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主儿,对于那些已得到优惠条件还要额外再剜对方一块肉的主儿,己方的底线已无可退之时,别无他法,只有坚持原则,以硬碰硬。须知对方是把僵局当作一种策略使用,并非希望中断谈判无功而返。当然,僵局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旦遇到策略性僵局应当婉转地点破对方,让其明白我方不是白痴,对其作为目的是“洞若观火”、“心知肚明”的,以求尽可能理智地体面地冲破僵局。

如何解决情感性僵局

情感性僵局。情感在谈判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少有人可以摆脱情感因素的影响,谈判高手也不例外。情感性僵局就是在谈判过程中,一方的行为举止引起另一方的不满,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互不相让的局面。对于情感性僵局,主要是从回避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排除误会,疏通路障。情感性僵局往往是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由于激烈的气氛造成情绪失控所引发的。多是由于辞句不当引发口角僵局形成。解决情感性僵局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暂时休会,引入第三方进行调解。而这个第三方一定是比较有权威并且双方都比较信任的人或团体。

二是审时度势,及时换人。谈判中途一般不要换人。但是由于形势的突然变化,双方主谈人的感情伤害已无法全面修复,一方对另一方不再信任之时,就要及时更换谈判代表。通过换人化解僵局,打开僵局。

如何解开实质性僵局

实质性僵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实质性僵局才是谈判当中最难处理的僵局,因为他涉及到商务交易的核心——经济利益,由于双方意见分歧差距较大,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又固守陈见,毫不相让就会导致实质性僵局。当然这种分类不过大致勾画了僵局的形形色色,我们只是从粗线条上加以归纳整合罢了。

对于实质性僵局,应该从理解的角度按照原则谈判法排解矛盾,消除分歧,拉近距离,恢复正常渠道。我的恩师、世界谈判大师罗杰·道森在他的畅销书《优势执行力》中提到,谈判是根据价值来寻求双方的利益而达成协议的,并不是一味通过讨价还价来做最后决定。

一是诚恳对待,耐心说服。只要待人以诚加之以耐心说服,有理有据坦诚相处,那么相信对方也会作出相应的让步,切合实际的考虑自己眼前的主张,从而作出适当调整,僵局自然随之消失。

二是反复斟酌,存异求同。众多的实战谈判家采用适于讨价还价的循环逻辑法:如果对方在价格上要挟你,改而与之谈判质量问题;如果对方在质量上苛求你,改而与之谈服务问题;如果对方在服务上挑剔你,改而与之谈条件问题;如果对方在条件上逼迫你,改而与之谈价格。实践证明,这是僵局中行之有效的迂回战术。以迂为直,这是谈判家智者的风范。聪明的谈判家在僵局中总能反复斟酌,冥思苦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基辛格在回忆中美建交时,他与周恩来总理起草上海公报用25个小时讨论世界形势,用15个小时磋商联合声明。“我们要找到一种模式,既承认中国的统一,又不放弃我们目前的关系。最后台湾问题是这样表述的:“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两位谈判高手就台湾这个陷于僵局的重大问题作了机智而又不失原则的表述,从而使谈判取得重大突破。

总之,谈判的僵局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跟分析,谈判的僵局也不是不可调解和突破的,只要大家平时多留心,多操练,我们就一定能在谈判的过程中争取更多,获取共赢。

猜你喜欢

策略性情感性换人
梅钢公司“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初中语文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分析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理解的策略性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语言的情感性之于高效课堂
国有企业并购策略性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