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①
2015-10-09易启明
摘 要:推进协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着力点,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手段。该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与校企合作的关系,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存在的不足,参照国外先进模式与成功经验,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学院、合作企业、在校学生和当地政府四个维度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创新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借鉴,促进“多赢”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98-02
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是以协同创新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企业与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系统,双方在战略、文化、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 l+1>2 的协同效应的一系列过程及其实现方式的综合,对于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力求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就校企合作的模式、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1 协同创新及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元素和资源之间衔接紧密,通过创新来突破相互之间的壁垒,充分共享“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元素的活力和创新,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协同创新这一创新组织方式非常复杂,具有存在形式和目标功能的整体性、系统动态变化的两大特点[1]。
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现了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实践教学的深入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等特点。
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有助于高职教育发展、有助于企业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学生发展等多元优势,其效益明显、前景广阔。
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2.1 企业入驻学校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将企业或企业的相关生产线引进学校,学生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既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和实训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也解决了企业生产场地不足和招工难的问题,还使学生免于校内外奔波,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也达到了校方、企业和学生的多赢。
2.2 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
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一部分去企业工作或者培训,按学期或者学年轮换,其优势对学校而言节约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建立了稳定的员工队伍,对学生而言既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2.3 校企互动式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参与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提供实习基地;学校方面也派遣相关教学人员深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其优势在于,通过校企双方互聘教师,既充分利用了双方教师的优势,达到了资源共享,又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互信,使校企合作能够持续健康开展。
2.4 “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
学生在校时与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学生完成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培训,合格者直接进入定向企业工作。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校教育的针对性较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计划的设置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而且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其不足之处在于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在教学工作方面没有主动权,企业容易反客为主,剥夺学校的教学主体权,从而动摇校企合作的发展愿景。
3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效显著,但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校企合作无法制保障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但没有从经济和法律上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少地方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号上。具体体现是,学校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但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加之无经费保障,劳动制度亦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很难落到实处。
3.2 社会认识观念有待提高
就高等教育来说,大部分学子对普通高等学校比较青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向往仍然非常低,导致高职院校存在招生难,生源差的情况。即使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也未必认可校企合作这个模式,很多学生认为是在剥削他们劳动力,这些观念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进。
3.3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措施还不完善
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中层次较低的阶段,无论是国家财政支持力度还是社会认可度,都存在明显缺陷。虽然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努力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有条不紊的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但鉴于办学条件的缺陷,其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教学工作和企业的需求标准存在着很大差距。
3.4 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的决策权完全集中在院级领导层,在制定校企合作方案的时候往往没有体现各类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应该下放校企合作的决策权,充分发挥系部和专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探索适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不仅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或资金上给予保障。
4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经验借鉴
4.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欧美国家高职教育起步较早,伴随着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校企合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国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这一高职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德国的“双元制”中,后来这种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官合作”职业教育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大量研究表明,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可分并行式和交替式两类。并行式是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时间并行,学生除了日常的学校学习之外,每周拿出部分时间进行工作时间,这种模式让学生学习和实践充分互动;交替式则是指学生把全部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块,学生时间模块和工作时间模块相互交替。
4.2 国外校企合作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与借鉴
纵观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各国所采取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从中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政府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了合理运用各大职业院校和各类企业资源,政府应该对资源各方进行很好的协调与沟通。在澳大利亚的TAFE校企合作体系中,在政府的管理下,各TAFE学院和企业之间可以共享生源、教师、设备、实习基地等资源,极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日本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产学研机制,即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
4.2.2 根据职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实施方案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关键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是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职业需求来确定。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领域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学习、工作、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4.2.3 高职教育社会化是必然趋势
一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但高职教育的成败影响着行业、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外通常都将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5 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要具有活力、长效性,必须激发企业、学校、学生和政府等多元主体的需求和愿景,挖掘动力来源,构建“政府引导、学院主导、企业指导、学生参与”的长效机制。
5.1 建立“政策引导”的制度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高职教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成效也显著,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的滞后有关系。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校企合作政策,引导校企间广泛开展合作,最终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2 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互惠共赢”特征。从企业方来看,一是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培养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充分利用院校的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优势,开展合作研发;三是深入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服务员工在岗培训和进修深造;四是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知名度;五是通过支持职业教育,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从院校方来看,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获得人才需求信息、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培养质量,还可以在合作中获得科研服务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要持续开展,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市场规律,充分激发各主体之间的内在动力,促进各方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5.3 建立“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
以项目为抓手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应成立校企合作专门部门,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和管理,助力学院的长远发展。
5.3.1 创新专业更新标准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新兴行业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行业和企业调研部门,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预测其走势,并根据其反馈信息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乃至取消不合时宜的老专业或申办新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也为学校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3.2 深化校企合作实务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要注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等。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主要参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把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采用项目探索、情景模拟等新型教学方法;合作课程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集合校企双方最优秀的骨干共同研究,以取最佳教学效果。
5.4 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政府、学校、相关企业和学生等主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各个主体各负其责,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良性发展,达到预期效果。就目前而言,相关法律文件并没有对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做出解释,对校企合作中各主体违约的法律后果也未作出明示。由此,校企合作需要各方深化合作,在多赢的原则下共同制定合作合同的细则,以便于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得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5.5 建立“专款专用”的专项投入和“绩效评价”的反馈监督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专项资金投入和科学的反馈监督机制基础之上,否则合作只能是“纸上谈兵”。
高职院校应该从每年的预算中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的调研和实施工作。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和维护校企合作基地,另一部分用于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另外,上级财政部门应对高职院校给予校企合作方面的经费补贴,企业应主动给予资金赞助用于学校的校企合作。
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监督,提高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驱动力。为了克服在绩效评估方面经验的不足,学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同行在校企合作中的绩效评估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绩效评估机制。
5.6 建立“价值认同”的文化融合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校园文化的目标是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属于教育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属于经营文化。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需要多宣传和吸收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信文化、安全文化、形象文化等引入校园文化中,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要求,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做贡献。
6 结语
推进协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着力点,是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手段。政府、学校和企业要以协同创新模式为纽带,探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加大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鸣.积极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62.
[2] 孙立华.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3-26.
[3] 丁霞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探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11-14.
[4] 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72-74.
[5] 易启明.加强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共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