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初探

2015-10-09王小芳

江西教育C 2015年7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王小芳

摘 要:通识教育近来成为中国教育界探讨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阐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识科学文化素养,通识社会精神价值,通识人类文明经典。

关键词:通识教育 科学文化素养 社会精神价值 人类文明经典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可以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但译为“通识教育”最恰当,将汉语中“通”与“识”二字丰富的内涵与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直接而准确地联系起来,可谓做到了信、达、雅。通识教育的通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二是识。《说文》解释说:“通,达也。”《易·系辞》也谓“往来不穷谓之通”,在此意义上我们说通识之“通”,并非要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在于追求贯通之“通”、融通之“通”、沟通之“通”、畅通之“通”,一言以蔽之,就是融会贯通。通识又“通”何种之“识”?教育如果只是知识的教育,那么它肯定不能完全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最根本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之外的内涵和要求,正如《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没有慎思、明辨、笃行,就像知识储存于硬盘之中,缺乏创新和创造力。教育应将知识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做到“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因此“通识”之“识”不仅指“书本知识”而已,根本在于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因而通识教育实有三方面内涵和特征:通识科学文化素养,通识社会精神价值,通识人类文明经典。

一、通识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不仅指自然科学,它还包括人文科学。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只是一种受历史制约的暂时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不能被割裂开来的。知识具有完整性和普遍性,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正确途径,也是教育之未来指向。正是基于此意义,我们说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过去狭窄的专业教育的改造。杜威曾说:“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个人变成“人”,而不是为了把个人变成“才”。蔡元培也明确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强调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专业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即不是要求在专业上达到量的增加,而是学习和把握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主要知识领域和价值领域,形成基本的知识素养、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如今,人类知识之树分支越来越多,学科越分越细,每个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方法和表达方式或话语体系,而通识科学文化素养就是根据一定要求,让学生了解多种学科的视角、方法以及表达方式,以促进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通识科学之教育希望学习者能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在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程序及方法、真理检验、基本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能够相互通融,理解同学科之间的关联,认识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跨学科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或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通识社会精神价值

目前全球化挑战日趋激烈,对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我国教育必须对此做出准确应对。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也必然要履行社会个体的义务。因此,教育应寻求社会命运之根本,关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固然可以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专业教育以外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人生和社会问题,自觉拒绝功利、利己、拜金和机会主义,树立诚信、爱心、公平和服务精神,学会热爱生活、坚持真理和承受压力,懂得民族利益、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这些问题都超出了专业知识的范畴,为专业教育所不能解决。2004年教育部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通识教育着重于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在这一点上是和素质教育相通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实践手段。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识社会精神价值,乃是立足社会长远利益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主张所有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都要掌握应有的共同价值和基本素养,有效地参与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在内的社会事务,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这其实也是传统教育之道所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蕴义所在。

三、通识人类文明经典

通识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人的教育,培养其全面发展智力、身心和品格等各方面。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开发需要建立在通晓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识教育理所当然包含通识人类文明经典。在这一点上强调通识人类之教育,即强调对“世界文明”与“人文经典”的阅读和学习,熟悉和掌握人类历史和文明中的“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通识人类之教育对于中国教育培养目标来说尤其重要,如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如果不了解西方文明,实际上也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明,不懂得历史,也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人类历史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汲取这些宝贵的智慧,这就需要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类文明经典的教育和培养,它包括的内容量多面广,有很多会挂一漏万,如不断地感悟、熏陶东西方哲学,领悟哲学智慧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直面文史经典原著,建构精神家园和情感境界;了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历史进程,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行艺术赏析与审美创作体验,开启心智性灵;熟知科学的进程与科学思想的历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能力与科学精神;探索生命现象,思考生态伦理与生命价值,等等。

总之,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既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又通识科学、社会和人类的自由、完整和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7.

[2]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5.

[3]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77.

[4]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中国高等教育.2004(7):3-9.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关于光学与现代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