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实施的“三部曲”

2015-10-09夏选旺

江西教育C 2015年7期
关键词:三部曲实施校长

夏选旺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要想新课改在农村发展深入下去,首先要提高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做到以人为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去做;其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于每堂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程 实施 校长 教师 学生

一、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引领

1.校长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位校长的思想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左右着新课程前进的步伐。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校长应带头积极执行新课程改革,学习新课标,敢于创新,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教学实际,带头参与教育教研,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作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开展教学工作。

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进者、激励者、服务者,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一名学习者。自觉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领导和参与这场课程改革,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始终处在前沿位置。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这话应该是成为每一位校长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座右铭。

2.校长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观念转变。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要想真正实施好新课程,校长必须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首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新课程推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新模式,这就要求校长在组织力量开发学校课程时,认真调查、分析当地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抓住学校在课程资源上的优势,精选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把学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使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其次,要树立新的质量观。新课程教育质量观就必须以满足社会、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一个学校,其管理目标和办学方向不仅要努力做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要提高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思维,从而把学生不够主动学或者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主动学、会学,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爱好,进而终身受益。

再者,要树立新的评价观。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引导教师学会判断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科研型教师。鼓励教师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3.当前学校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策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以考试成绩的量化代替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导致了教学工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种种偏差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的关注,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滋生了学生厌学的情绪,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扎实抓好培训工作。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校长要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以身作则,使全体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有计划地开展好对教师的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新旧教材跨度大,培训时间又短,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又比较重,这严重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的全面把握,因此教研工作尤为重要。然而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研修的名额有限,教师的精力和学校的财力也有明显不足,所以,校本教研在学校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本着学校实际,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回家作汇报、组织公开课教学、开展说课竞赛、摄制录像课并将光盘发放到教师手中、聘请专家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深入课堂。基础教育的生命力在课堂,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课改一开始,校长就应该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组织教学课观摩并集中开展说课、评课,肯定成绩,指出探讨之处,达到共同提高,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注重成功激励。校长要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课程改革目标的完成。如选派有作为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组织优秀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等,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教学中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其他教师的工作。这样教师才能有成就感、归属感,使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良性发展状态。

二、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在新课程的实施上,校长是引领者,教师是执行者。要使新课程的改革落到实处,校长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迎接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每个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的研究工作。在具体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以校本教研为契机,教师应积极参加听讲座、听随堂课、上公开课等教科研活动。通过教学行为的诊断,促使自己主动学习理论,充实学科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行间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目前阶段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措施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先预后教。预习,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前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预习后精神状态明显不同,他们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时进行教学真可谓水到渠成。

先思后议。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强调以生为本。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围绕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在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思维相碰撞,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先内后外。内,指课内;外,则是指课外。众所周知,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具体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认清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变化了。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三、学生在新课程下的学习欲望和成功体验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校长的引领是方向,教师的实施是载体,学生的成长是关键。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一句话,教学结果是否把学生培养成了合格的人,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学生的培养结果才是标尺。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用心促成教学高潮,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情景,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比赛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做到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活动形式上体现多样化,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把新课程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汪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三部曲实施校长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论校长的修养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