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需要“忽视教育”
2015-10-08周东芳
周东芳
【摘要】 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需要“赏识教育”,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需要“忽视教育”。
【关键词】 忽视教育 教育公平 均衡发展 心理健康 挫折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02-01
0
一、“忽视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们震惊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只因琐事与室友不和,竟将剧毒化学品注入宿舍内的饮水机中,致同学中毒死亡。我们的教育怎么啦?
“清华女生铊中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校园悲剧一次次在上演,本应是和谐宁静的校园,忽然间变得“刀光剑影”,让人扼腕叹息。天之骄子怎么这样脆弱?
笔者想起自己曾经任教时接触过的一个孩子。
她是老师的宠儿,我刚接手这个班时便知道了。班上的任何工作,只要你提示一下,她便会主动安排好;成绩优异,工作认真负责——她是一个绝对让老师满意的人。谈起班上的任何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谈到她;甚至连上课,要是没让她发言老师都觉得是遗憾。
她是中心,她是骄傲。我也很欣赏她。但是为了让其他同学多一些锻炼,于是我着手调整分担职责,但是我却发现她不适应调整:做操本来分配体育委员在前,她却要求带队;分配值日班长去拿报纸的,她去了。我没在意,心想热心公共事务总不是坏事。
过了一段时间,该开家长会了。听说以前每一次家长都安排她主持接待工作,我想,应该也给其他同学一些煅炼的机会,这一次我没把她加入家长会接待名单。宣布安排后,便有人报告说她在哭,我急忙向她解释了一番“公共事务公众参与的道理”,没有在意更多。
家长会开始了,她妈妈却一直闷闷不乐,一言不发。会散了,其他家长都走了,我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教室。突然她妈妈走了进来,我还没张口,她已经几乎是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没让她女儿在家长会上露脸,是不是她女儿已经不优秀了,或者是我不喜欢她女儿了。并且告诉我,她女儿在家又哭了很长时间。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件事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些大学校园惨剧。
生活琐事缘何会酿成血案?事件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又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象牙塔内天之骄子的一连串疯狂举动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源于长期的基础教育积累的病态。
我的这个学生她从来没有“被忽视”过,她从来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她已经离不开众人的目光。可是,这个世界“机会”太多,一个人不可能全部拥有;舞台太大,一个人不可能总在中心;追逐焦点,一个人可能迷失自我。在漫长的人生长河里,优秀生们既要学会适应“被关注”,也要适应“被遗忘”;既要学会适应“成功”,也要学会适应“失败”;既要学会适应“一帆风顺”,也需要学会适应“屡战屡败”……
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承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忽视教育”与“赏识教育”同等重要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教育等领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教育公平要求教育不应该只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应重视所有学生的发展。应试教育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片面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只侧重抓少数所谓的学习尖子,使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少数学生身上,而放松或放弃绝大多数学生。这种错误的做法一方面压制了大多数成绩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度关注学习尖子以至于养成“唯我独尊”意识,而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失败”。因为我们只有“赏识教育”,而缺少“忽视教育”。
三、“优秀生”需要“忽视”教育,需要“挫折”历练
每个学生过了学龄前的“儿童自我中心期”,就要逐步训练“去中心化”——因为在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作为老师家长,我们要提供“挫折教育”、“忽视教育”。
大千世界,人的成长焉能不磕磕碰碰?不经历失败,怎么能体味成功?受不得冷落,怎么能学会宽容?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甘于冷落的平常心,没有屡败屡战的毅力,在强者如林的人生道路上如何能够接受竞争与挑战?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自杀与杀人,都是我们不能承受之重。假如那个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林同学,在小学、中学时期没有那么成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而经历更多的矛盾、忽视和挫折,也许他处理“对室友的矛盾和憎恨”的对策不是“让他死”,而是“跟他争吵”;或者“不理他”;或者“远离他;”或者……
“心理脆弱”残害生命,或许正源于“只能优秀”。
面向全体学生,就要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着想。教育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决不是让教师给少数学习尖子开小灶、吃偏饭,而是需要教师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适合教育不同学生的成功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一个成功的未来。
让优秀的人经历一些挫折。让公共事务成为公众的事务(而不是精英的事务)。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孔夫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人是第一位的,有余力才去学习科学文化。
“因材施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给予“赏识教育”,对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忽视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人民日报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17日.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1.
[4]杨善堂,刘万里,欧晓霞,王玲.编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